藏茶,是黑茶的鼻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藏区人民1300多年饮食岁月,筛选出来的最适合青藏高原日常生活的饮品,经过了1300多年实践检验的藏茶,其营养元素含量由后来的科学测试证实比普通茶类更高。
“老茶如药,三分老茶,七分储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工艺持久发酵制作而成的窖秘藏茶,包含近500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约700种香气化合物,无机物也相当丰富,包括磷、钾、镁、硒等不少于15种矿物质,陈化时间越久,内涵物质越丰富。
全球唯一青藏高原茶窖,在海拔2800米的青藏高原,中国最年轻的冰川达古冰川和亚洲最大的彩林旁,4A级奶子沟景区,建立了专业储存藏茶的空间,
2800米这个海拔处于微生物的临界点,很多有害的微生物在这个海拔高度不能生存,干净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适中下,让藏茶和大自然充分结合,自然陈化,陈化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微量元素参与,还要保证空气畅通,才能保证品质;是最佳储藏环境,简称窖秘藏茶。
如何来品鉴窖秘藏茶?
藏茶第一次被列为“体感茶”是在雷波2005版《藏茶100问》中,而体感茶的提法,是针对口感茶提出的,是根据茶实质在机体中的变化而标定。
什么是口感茶?
口感是指:茶汤在口腔至咽喉的感受,“香、甘、滑、重、酸、甜、苦、涩”若能达到一定平衡,是谓好茶。而口感茶往往茶碱含量较高,虽然香高味浓,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养生作用,但长期饮用对肠胃、神经会有一定的影响。
什么是体感茶?
在中医理论中,任何食品入口,身体依据其寒热属性,都会有对应感受。茶汤进入人体后,身体各器官对应的感受——“寒、凉、温、热、酸、麻、胀、痛”是为体感。有了“酸、麻、胀、痛”等体感,也不尽然必为茶品的问题,也有一定可能是品饮者自身的问题。
为何在当代把藏茶称为“体感茶”?
茶在神农氏的传说中就首先被发现这种树叶有体感,最初是用于解百毒,后来到了公元前53年(西汉末)出现了真正伟大的植茶始祖吴理真,他的贡献就是蒙顶山训化野生茶树人工种植,使茶的广谱性得以实现,而当时这种植物是既可当药用,也可当食材,所以茶的双重性推动了市场的培育和流动。
绿茶从树上摘下后,先期处理大同小异,到了各类茶的制造时主要分不发酵茶,微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全发酵茶。发酵的方式也不一样,总的来说,通过微生物的酵化和酶的活化,发酵链越长,茶对机体作用越明显。
而未经发酵的茶新鲜,芳香化合物都还含留在叶绿素当中,氨基酸也很丰富,所以口感好,香气足。但茶碱中的多酚正处于原始状态,当然也有轻微的体感作用,但与发酵链长的茶比拟,作用微乎其微。
发酵给茶带来了微生物的变化,酶的变化,茶中的有些物质原素并不是越高越好,比如说茶多酚,绿茶中含量低的在40个毫克左右,高的可接近80个毫克,茶多酚有三抗功能,就是抗氧化,抗辐射,抗突变。
但高多酚附带的生物碱也相对高,生物碱高了在机体内会耗氧,并大量排水,兴奋大脑皮层等等。这是未发酵茶在饮用时不可量化的主要原因。
深度发酵后茶中的多酚碱几乎为零,但茶色素,茶多糖,茶氨酸。
各种降脂,降糖的活性酶增多,并有大量酵素,加上藏茶是全株茶,梗,红苔经发酵后水溶性、脂溶性膳食纤维素容易浸出,这一串相对平衡的深度发酵物质加上活性酶形成了一组体感平衡组合,比未发酵茶更为适合机体的亲和度,茶性也是温和的,生物碱降到与人体的的接受度相一致,人体对生物碱的耐受指征是30个毫克以内,藏茶在22-30个毫克正好符合了中医养生的平衡观念。
中医的养生健康标准是气机通畅、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在气机推动下畅通无阻,既不滞也不过,这是机体的平衡法则,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体感茶长期饮用、平衡养生就含在无形当中。
《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所以,我们倡导喝藏茶,喝最好的体感茶,喝出健康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