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作业】整理就是经营,整顿就是效率

在精益管理当中,基础的整理就是扔掉不要的东西,也就是判断这个东西要不要、多长时间内需要等等,在企业中我们又叫做库存。

一家企业会有很多库存,比如制造企业有原料库存、设备相关辅料库存、成品库存等等,服务类企业就是电脑里的各种项目资料和实体文件,当然所有企业办公室的办公物料。

当整理进行越深入,也就会将触手伸向企业的各种库存,因为我们早晚会去想仓库里的那一大堆库存要不要去掉、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会有这些库存?

只要深入一问、一探究,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库存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以这么说,库存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做出的临时、懒惰、成本很高的方案,也就是库存越多,企业的经营水平也就越低。

比如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总要有点库存吧,万一发生什么,我也好有点储备。这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在作祟,而他担忧的情况往往也是自己所造成的,比如有些企业会遇到上游供应商没按时供货的情况,于是他就多搞点库存以应用对供应商的“不靠谱”。但供应商为什么不靠谱呢?是因为他自己老是压价、拖延货款,导致供应商自然优先给别人供货。也就是说,供应商的“不靠谱”就是他一手造成的,结果就是让自己有了降不下去的库存。

事实上,当我们在做企业整理的时候,在看企业库存的时候,最后都会看到企业业务流程的问题、企业经营的问题。对于很多的知识型企业也是一样的,在每一个项目结束以后,对所有的项目资料,不管是实体的文件、物料,还是电脑里面的各类型的文件,一一进行整理:判断哪些是需要留下的分类存放?哪些是可以删掉的?哪些需要梳理后删掉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能发现项目行进中的流程问题,以及我们自己在工作当中的作业问题,就可以进行业务流程的改善以及自己作业标准的改善了。

而5S中的整顿是整顿什么?就是针对某个工作的作业标准进行改善,就像每一个业务其实都有流程,我们无形中都在按某个“方法”、“顺序”进行操作和决策,但我们没有意识到,一旦把我们做事的过程中的方法语言化、文字化、可视化为一个业务流程,就非常清晰了,也就给流程的改善提供了锚定物。

每个人的工作的作业标准也是一样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完成岗位工作的方法、顺序、工具等等,但这些都在每个员工自己的脑袋里,没有文字化、可视化,大家都不知道,甚至他自己也没有那么地清楚,那么也就没有可以改善的锚定物,他自己进步了、调整了,但是他并不清楚是怎么就调整了、为什么调整了,它属于是一个无意识地进步了,但这个进步不会很迅速,也没法教给别人,因为都在脑袋里。

所以对于每个员工,都是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方法给写出来的,也就是TPS所说的“作业标准”,我们把自己完成某项工作的步骤、方法、工具都给详细地写出来,可能在写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可以优化的地方,并且在之后的工作中,随着经验的积累、走过的弯路等等,会持续地去改善这个作业标准,自己能有意识的进步,也能把经验、教训传递给公司其他同岗位的人员。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整顿自己做的工作:做了哪些动作?哪些动作是有效的?而哪些动作又是废动作甚至是产生了负作用的动作?然后让自己可以持续地改善,直到用最少、最有效的动作,来达到最好的成果(也就是顾客价值),同时也实现员工自己少返工、少加班。

同样要强调的是,标准作业写出来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是改善的开始,因为把标准作业总结出来的目的,就是有个东西可以来改善。按丰田生产方式的说法,“长期地使用没有持续更新的标准作业表,是现场班组长的耻辱”。因为在现场,工人必须持续地改善标准作业,这时候如果有标准作业表,就比较容易研究如何改善。

下面是我以前公司内容部编写儿童百科内容的作业标准,就是在做完一次百科内容的编写以后,就把整个过程中的作业步骤和方法给写下来,既是回顾自己是怎么做事的,同时也给之后的改善提供锚定物——出了问题,我就像是标准作业哪里出了问题,怎么解决,去改善标准作业。

还有 61% 的精彩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支付 ¥1999.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