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沉溺在某一个场域里,如何抽身而退,让转折发生?
有两种契机:外部切入或者内部打开。说着好像是鸡蛋被打开的两种方式,不同的是鸡蛋的两种打开方式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从里面打开是小鸡,是生命,是充满希望;从外部打开是鸡蛋,是食物,是被吃掉。但转折发生的两种方式,无论是从内部,还是从外界,都是可以改变原来沉溺在的舒适圈,都可以带来转变,带来新的希望。
比如前天晚上,姚老师发来一条信息:可以来明天开始画。
我从混沌中醒来,问女儿:想去不?女儿没多想就说去。
多么好的一个时机,这样一来,女儿有事情做,有地方去,不需要整天呆在家里,穿着睡衣不是懒散就是和弟弟吵架,家里可以耳根清净,多好的事呀!我,大不了来去两趟接和送,然后就有更多的时间陪小宝或者干点自己的事。这下给原本平静得如同一潭死水般无解的时光按了一把钥匙,得出了一种解法。
事实上,对我来说,每天来去的接送时光,虽说要两个40分钟,但是这段时间,我骑着电瓶车穿梭在车流间,阳光下,寒风里……变换的空间让我心情犹如魔法一样得到变换,比呆在家里时光凝滞带来新鲜空气,是一种很好的转换和调节。
再比如今天下午,小宝睡着了,我晕他旁边刷手机,与其说是陪着看着小宝,不如说是自己沉迷在短视频的电视剧中,虚拟拯救而不得,欲罢不能地刷了2个小时,除了警匪片带来的恐惧,无他耳!
阳台阳光普照,而我坐在客厅沙发边的小凳子上,两脚冷索索地,我知道自己不该继续雕塑一般待下去了,但是一次又一次没有挪步。
直到我看了一眼时间,已经过去2个多小时了,我猛然站起来,去门框边做了几个贴上功,身体还是僵硬机械一般不灵活,我遂到阳台,看着粉色羽绒服,摸了一摸已经干了。我在羽绒服边,把里面一坨一坨的羽绒揉散。羽绒服上有很多格子,我就一格一格地揉,专注在每一格的羽绒里,搓揉搓揉,用手上的动作,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羽绒服上,慢慢地,整件羽绒服的羽绒都被揉开了。
和刷手机不同的是,时间过去了,但成果是肉眼可见的收获:羽绒服又可以穿了!这就是身体带给我们踏实感的来由,也可以说是技工更容易产生心流,因为身体参与的劳动更容易和心待在一起。
以上两种方式,无论从外部切入,还是内部生成某种力量,都成功地把自己从原本混乱不堪的泥泞中拉出来,换一个方式,换一个环境,原来的死循环或者说舒适圈就因此被打破了,新的节奏产生。
由此看来,转变的契机来的时候,都会带来不同的体验。不要去害怕改变,改变往往带来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