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使用很多次的词,但如果要你准确的说出的爱的定义,爱究竟是什么,那估计有点难为你了。
不过,虽然你可能无法说出爱的准确定义,但我们都能列出爱不是什么,如,爱不是性,爱不是占有,爱不是金钱,爱不是美貌,等等,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列出一串。或者将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一起谈,如爱是关心而不是占有,爱是付出而不是得到,等等。
即使我们可以通过排除它的否定形式而几乎给出一个准确生动的描述,这仍不免让我们觉得有些遗憾。
(一)
但也真的有人能够给爱做出一个几乎完美的定义。
丹尼斯-威特利医师的定义非常简约: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并着眼于光明面。
第一眼看到这个定义甚感震惊,它将关心、尊重、付出都甩到了一边,而独独将无条件的接纳做为了首要条件。
有人要问:难道连对方的缺点也要无条件接纳吗?答曰是。理论上的解释是,如果你爱一个人,爱的是他的全部,是他完整的那个人,包括了对方的优点和缺点,当然也就爱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其他所有对方携带的属性。如果你只爱优点,而不爱缺点,你爱的就不是完整的那个人,或者你爱的就不是他。再或者你见了另一个在这个优点上更突出的人时,你就移情别恋。而只有将优点和缺点及所有其他方面整合为一体的那个人才是世间的唯一,无可取代。
举例说,一男一女相爱结婚了,男的喜欢不洗脚就上床睡觉,而女的则喜欢每天洗了脚才上床睡觉。如果为此不同,女的天天讲,日日说,你认为他们之间还有爱存在吗?如果有,你觉得又能存在多久?
事实上,夫妻双方就如同双轨道,如果有明显的不同,不只是一方看另一方别扭,而是每一方看对方都别扭。洗脚的嫌不洗脚的脏,不洗脚的同样也会嫌洗脚的烦。但如果两方都能无条件的接纳对方,即使习惯不同,也不致于会因此而不停抱怨,让爱悄然耗尽。
当你着眼于光明面时,你会发现,人于世间生存,要紧处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无限放大优点,而不是改掉缺点。所以,洗不洗脚就上床睡觉,这还真不是个大事,只是个习惯问题,若因此而抱怨不休,诚为不值。
那有人说,我就是看他不洗脚不顺眼,想让他改掉,该怎么办?答案还在于着眼于光明面。
事实上,人有天然的孤独属性,人一生下来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对于未来,除了知道自己必死之外,其它的一无所知。孤独感与生俱来,如影随形,克服孤独感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即以同一性减少孤独感。
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如果一群人一起鼓掌,只要时间足够长,最后一定会鼓出一个相同的节奏。有句拉丁格言说了这个道理:Uva Uvam Vivendo Varia Fit,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棵葡萄树看见另一棵葡萄树变色,就会跟着变色,换句话说,一棵葡萄树会让另一棵葡萄树也跟着成熟。这个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曳引。
如果你自己做的足够好,优点足够大,你的光明面会自动曳引着对方和你趋同,当你每次把那脚伸到对方脸前时总是芳香扑鼻,满室皆春,他会自动跟上你洗脚的节奏。同样的,你着眼于对方的光明面,也会让你跟上对方的优点,当你们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时,你觉得他会改不掉不洗脚的习惯吗?
丹尼斯-威特利对爱的定义简洁明快,无条件的接纳既是爱的肯定形式陈述,同时也是否定之否定的陈述,而着眼于光明面,则失之于简单,有种让人无从下手之感。
(二)
在心理学中,对爱讨论最深入的,莫过于埃里希-弗洛姆了。
埃里希-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这又一次让人大跌眼镜,我们一般说爱,首先指的就是一种关系,它弗洛姆却说爱首先不是一种关系。后半句说,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倾向,这与无条件的接纳有异曲同工之妙。
埃里希-弗洛姆同时描述了爱的积极性的共同形式:给予、关心、尊重和认知。
他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论述的尤其有意思。
举例如,孩子考完回家了,成绩为四科95,一科59,父母一看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那一科不及格是怎么考的。按照前边的分析,这是两个方面错误全犯了,一是没有足够的接纳,二是只看到了考差的那一科,没有看到另外四科考的非常好。
但弗洛姆会说,这个吼孩子的一定是父亲,而不是母亲。因为,父爱和母爱是不同的,父亲是有条件的爱,母亲却是无条件的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做的好,父亲会喜欢他,但无论孩子做的好不好,母亲会照旧给做好吃的。
有人可能会说,那这个吼孩子的也可以是母亲啊。呵呵,弗洛姆是精神分析学派,这个问题在精神分析学派中压根就不是问题。精神分析学派中的父母亲更多的指的是一种角色作用,而不是性别区分。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所以,如果是母亲吼孩子,这个家庭可能是单亲家庭,母亲既当妈又当爸;或者母亲在家中较强势,父亲则偏柔和,攻守对调,(那么也可预见孩子将来的性格,女则强男则弱);或者是母亲和父亲都很强势,即这个家庭中两个人都在承担父亲的角色,而母亲的角色可能缺位了。
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那是不是很多女性会窃喜了呢?且慢,弗洛姆认为,母亲对孩子的爱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区分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并在分离之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三)
西方世界一直遵循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逻辑,即同一律(A是A),矛盾律(A不是非A),和排中律(A不能既是A又是非A,也不能既不是A也不是非A)。
因此,西方中对爱的定义基本上也同样遵从了该逻辑,通过描绘是A不是非A而给出一个准确生动的陈述。
同亚里士多德逻辑对立的是人们称之为悖论的逻辑,在中国和印度这种思想占逻辑的主导地位。论述的最好的要数老子和庄子,如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明道若昧,等等,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当然西方也有,如赫拉克利特哲学,最后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吸收,称作辩证法,呵呵)。
这两者逻辑的差异影响很大,东方的思想导致宽容和努力改造人(自身及他人),但不导致技术,与此相反,西方的立场导致不宽容、教义和科学、天主教和原子能的发现。
宽容和改造本身就是一悖论吧,但无论无何,在爱的关系中,如果你总想着要对方做出改变,或者自己总被对方要求改变,就没有做到无条件的接纳。
那么,这还是不是爱呢?
(完)
鸣谢
《不抱怨的世界》,威尔-鲍温
《爱的艺术》,埃里希-弗洛姆
《生命之爱》,埃里希-弗洛姆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吴光远,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