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沆的两组自述诗,是解读《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的“活态史料”:它不仅串联起这部地理文献“1932-1933年东北著述—1933-1937年辗转流转—1937年北平出版”的完整轨迹,更以诗中乱世痛切、学术坚守与立场抉择,揭示了文献在抗战语境下超越地理研究的“精神重量”。透过诗与著述的互文,我们得以触摸一位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以笔墨为盾、以史实为刃的坚守轨迹。
一、诗述“诞生”:1932-1933年,战火中的“隐性史证”孕育
第一组自述诗(聚焦1932-1933年)是《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的“诞生注脚”,清晰还原了文献在伪满初立、山河破碎时的创作动因与现实困境——其本质是一场以地理考证为形式的“文化反抗”。
• 1932年避地大连:绝境中的“记忆留存”
诗中“壬申避地大连湾”“柳条一震遽兴师”,直指“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伪满酝酿的历史现场。此时学术机构瘫痪、文献散佚,周沆“四百余日著述”的核心目的,绝非单纯的地理研究:他通过梳理松花江、辽河等水系的源流变迁,考证其与中原王朝的行政、文化关联,实则是为东北土地留存“未被篡改的地理记忆”,以水系的“连续性”驳斥日军“东北独立”的谬论。
• 1933年乱象完稿:动荡中的“史料托付”
“鱼龙曼衍又登场”暗喻伪政权的傀儡本质,而“归欤归欤归去来”的呐喊,对应他1933年初完成书稿、交付东北图书馆的关键节点。选择该馆作为“史料避难所”,是因其暂保文献独立性,可避免书稿落入侵略者手中被篡改——这一“托付”,已将学术行为升华为“守护历史真相”的自觉行动。
二、诗映“流转”:1933-1937年,书稿背后的“硬核坚守”
1933年至1937年的书稿流转期,恰是日军强化文化渗透、篡改东北历史的关键阶段。第一组诗中“咬得菜根滋味长,菜园那惧羊蹄蹂”的精神,正贯穿于这四年的坚守中。
• 对抗文化篡改:书稿的“史实防线”
伪政权试图通过篡改文献割裂东北与中国的联系,而周沆书稿中“每条河流的源头考证、每处流域的历史归属”,都成为驳斥谬论的“硬核证据”。他虽身处北平,却始终通过隐秘渠道关注书稿动态,拒绝任何违背史实的修改——“菜园不蹂”,即守护学术立场的绝对底线。
• “七七事变”的冲击:从“坚守”到“紧迫”
第二组诗中“如何七七渡银河,芦沟桥上石狮黝”,将时间锚定1937年7月事变爆发的节点。战火逼近北平,书稿出版从“计划”变为“紧迫任务”:对周沆而言,这部书稿已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乱世中“守住东北记忆”的最后载体,诗中“怅伥今我欲何之”的迷茫,更反衬出他守护文献的决绝。
三、诗证“抉择”:1937年出版,妥协与坚守的辩证
1937年的出版事件,是周沆在高压下的清醒抉择。结合两组诗的情绪与史实,书名之变、北平补序,皆为“形式妥协、内核坚守”的智慧,更是他以文字宣示立场的“无声宣言”。
• 书名添“国”:无奈妥协下的“内核未改”
原书名《满洲水道源流考略》出版方添加“国”
字,是伪满统治与战争压力下的无奈,但周沆坚持书稿核心内容一字未改——书中对东北水系“从先秦至民国的历史沿革”“与中原政权的行政关联”等关键考证,仍以史实隐性否定“伪满”合法性,实现了“表面让步,本质坚守”。
• 北平补序:战火中的“立场宣言”
“七七事变”后,周沆在动荡中完成补序,其文字与诗中“检点旧闻資谈薮”“留待他年覆酱瓿”的心境深度呼应:
落款“播州周沆”,以籍贯标注对抗日军的“民族消解”企图,呼应诗中“不忘本源”的坚守;
序中“尚冀博聞强識之君子訂訛匡謬”,实则是“留史后人”的期许——在真相被篡改的乱世,他希望以这部书稿为“火种”,让东北的真实历史不被埋没;
诗中“留待他年覆酱瓿”的愤激与自谦,道尽他对书稿命运的复杂态度:既担忧其被战火埋没,更坚信历史终将认可这份“笔墨抗争”。
从东北战火中的“著述”,到北平沦陷前的“出版”,周沆以《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为盾,以自述诗为刃,在乱世中筑起一道“守护历史记忆”的防线。他的坚守,是抗战时期无数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走上战场,却以学术为武器、以笔墨为担当,在文化阵线上书写了“永不屈服”的精神史诗。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这份“以史为骨、以诗为魂”的坚守,更成为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
附:周沆自述诗(节选)
其一(1932-1933年,记东北著述与离乱)
北平亦是我家乡,
人海潜身谁识鲰。④
壬申避地大连湾,③
海水浴场波浏浏。⑧
柳条一震遽兴师,
太阳旗翻风抖撤。①
年少元戎早入关,②
不战不和孰善后。
竟煎丹穴以求君,③
黄发皤皖两道者。④
鱼龙曼衍又登场,
史笔纪年曰癸酉。⑤
归欤归欤归去来!⑥
张𨌺蒓羹杜陵韭,
咬得菜根滋味长,
菜园那惧羊蹄蹂。⑦
其二(1937年,记“七七事变”后心境与坚守)
如何七七渡银河,
芦沟桥上石狮黝,①
出押凶虎当道狼,
大地纵横尽蹯风。② (注:蹯风,兽跡。)
怅伥今我欲何之,
若孔在陈文在美。
在陈更有绝粮忧,
在美惟演天地否。
光阴已是夕阳多,
人情恰比秋云厚。
得过且过寒号虫,③
大解大脱狮王吼。④
不材而寿果何为?
几时缷却此枷枷。
茫茫不敢问前途,
世路险峨九折陡。
哭者恒情笑亦难,
检点旧闻資谈薮。
长歌写出述平生,
留待他年覆酱瓿。
参考文献
1. 周沆遗作《季贞六十九岁自述诗·东北》,载《遵义文史资料》1984年第八辑(翁仲康作注)
2. 党连文. 《序·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载《中国河湖大典·松辽卷》[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3. 贵州社会科学院、贵州中华文化学院 编. 《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9(第504页)
4. 周沆著《满洲水道源流考略·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