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辞职去陪孩子读书?
我想把孩子转到市重点中学,但又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外地读书,没有人照顾,我想辞职去陪孩子。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没有实行教师队伍整体轮岗制度。因此,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在某些重点中学,越来越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造成教育资源分享上严重的不平等。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和诱因。
正是鉴于中国目前的的教育现状,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择校”热。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的禁止,但变相的择校热仍此起彼伏,特别是重点中学为了自己的声誉,总是千方百计从各地搜寻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并许诺各种优厚的条件,比如免学费、发奖金等,有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招生队伍,就象猎头公司一般,四处张网,多方打探,把成绩优秀的学生招进自己的囊中。因为重点学校都知道,所谓的教育质量,说白了就是生源质量,生源质量决定了教育质量。
陕南一个小县,2018年和2021年;中考前50名学生,只有不到10个学生留在本县中学读书,其余全被周边市县重点中学挖走。
学校对择校热的推波助澜,使每个家长都无法坐视,只能自觉不自觉的参与其中,使择校热极尽白热化程度。
家长想让孩子进重点中学,享受稀少的优质教育资源,几乎是本能的选择,无可厚非。任何一个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
远离父母的择校,除了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为以后考上一个重点大学,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外,还会带来什么呢?
首先,可能是孩子减少了亲情的熏陶,对孩子一生将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发现,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亲情是18岁成人前与父母、兄妹等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相处养成的。青少年过早的离开家庭,缺少了与家人的耳濡目染,那么一方面难以形成血浓于水的亲情,包括对父母、兄妹的态度和认识,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对亲情感受不深,就难以理解和接受亲情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容易给人产生六亲不认的错觉。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遗憾。就孩子心理依赖来说,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诱发许多心理疾病,而这些心理不适,有可能到孩子成人之后才显现出来。
其次的可能是,孩子独立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时候,因为艰难,常常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种感觉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比较容易产生过激行为,通过疯狂的放纵来释放压力和不满。近年去国外留学的中小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经常出入酒吧、舞厅等娱乐场所,同居、吸毒,甚至违法犯罪,基本可以用奢侈糜烂来形容。而国内的父母为了弥补自己心理的内疚感,总是无节制的,源源不断给孩子汇钱。
中学生处在懵懂阶段,处在是与不是之间,因此,当他们独立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时候,就无法分辨和抵制各种诱惑,无法看清歧途和正道的区别,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南方多个城市发生过去外地读书的学生由于缺少监管而锒铛入狱的事例。
第三的可能是,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造成孩子的压力过大,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成绩,而且可能产生焦虑、强迫等症状,严重影响学习。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去外地读书的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无奈又转回本地原校的事例。
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不过家长在作出决定的时候,应该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对待去外地择校所发生的结果,不论这种结果是好,还是坏。
家长在选择去外地上学的时候,首先应该与孩子充分的沟通,家长要把自己的想法诚恳的告诉孩子,并心平气和的听取孩子个人的想法。与孩子广泛的交流是达成统一意见的前提条件。方向要统一,目的要明确。因为去外地求学,是孩子自己一个人面对,而不是家长一个人面对,因此,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是决定因素。家长要么完全遵从孩子的想法,要么耐心的说服孩子,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家长和孩子只有达成广泛的公识,才能实现在外地上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其次,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野。孩子在外地上学,家长应该操更多的心,而不是送走孩子,万事大吉,不闻不问。因为路途远,因此,关心照顾和监管孩子,难度加大,费时、费力、费钱,最好在孩子上学的地方,有一个重要的亲戚和朋友代为监护。这样就能保证及时、经常的了解孩子表现和动向,以便教育和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让孩子更多的享受到爱和关怀,不会感到孤独,而且还有一个基本的依靠。如果没有合适代理监护人怎办呢?这就牵扯到另一个话题:陪读。
陪读还是一个比较时尚的名词,当人们把考大学当作唯一的终极目标时,陪读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报道说,有一位母亲辞掉工作,带孩子展转八个省市,陪读六年,终于把孩子送进了重点大学。
在中国,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是父母的生活,更多的父母是把自己依附在孩子身上,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个人生活,一切为了孩子。当孩子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父母的生活就迅速被抽空,失去了奋斗目标,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甚至失去了依靠,由此引发父母多种身心疾病,调整起来有相当的难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孩子能按照父母的意志发展,还好。如果反之,父母极有可能会疯掉。其实这样做,对父母,对孩子都没有益处,双方都极易受到伤害,因为父母不可能陪孩子生活一辈子,孩子总要离开父母独立去生活,去工作。父母有父母的生活轨迹,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轨迹,这是两条平行线,不要强求他们融为一体。当双方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那么双方的快乐才能持久,双方的生活才能轻松而有色彩。
陪读有陪读的好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父母宁肯牺牲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快乐,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未来,也要陪孩子求学。但我们仍然不提倡父母陪读。
陪读首先不能以家长牺牲自己来进行,而且也不是理性的做法。其次,陪读在时间上要控制度,比如半年或者几个月,或者每个星期与孩子一起待两天,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和教育孩子面对挫折等。不管怎样做,以不影响家长自己的生活为度。
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家长有家长的生活。可以有互相的帮助,但生活最终要靠自己,要自己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