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好幻梦下的"精神鸦片",一部传统"美国式"的梦想片。
故事情节毫无层次推进感不说,该片处理矛盾"冲突"的手段又显得如此幼稚。因侏儒症被嘲笑了二十几年的汤姆只听到一句
"you will be the hero! "
便蜕变成敢于直面人生的好汉了。这样的处理未免太过草率。一句心灵鸡汤便能让人生充满意义,那说明人生确实没啥意思。
依我看来,这部片应该改名为《大型美国梦科普教育片》。
“全片这一群追逐梦想的'仙姑''道士'成功摆脱了自身原有的缺陷,带着从未有过的自信,完成夙愿,让下层人民看到了踏进上流社会的希望,并为最终实现美国人民大团结,让世界为之一振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这正如表面的美国梦所宣扬的那样:
没有哪个梦想是不能实现的,一切只是因我们不够努力!
真实的美国梦却是如此:
管你下层人咋努力,钱照样是我们上层富人的,美国梦只不过是安慰底层蝼蚁的麻醉剂。
这部电影很完美地诠释了美国梦的表面幻象,勾引着无数缺乏判断力的人为了虚无的理想奔走一生。带着这样一种"乐观主义",一往无前所向披靡地"英雄"们走入校园,踏入职场,盘算着只用一双手便能开创属于自己的新纪元了。
遗憾的是,这开创的新纪元往往只存在一晚上,第二天就消失了。这与很多人盲目自信且自以为是有关,固执地认为"天顺其道,人循其理"。一旦受到打击,这"美国式乐观"便会被抛诸脑后,继而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
"不是说面包总会有的吗?"
"是啊,面包是有的,不过你耗尽余生所吃珍馐美味却还只是别人吃剩下的面包屑,仅此而已。"
一切不发自内心的自信都只是泡沫筑就的高墙,难堪一击。
如果《马戏之王》的定位只是"娱乐"、"喜剧"……那我说的这些确实是闲的蛋疼。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马戏之王》却是又一个披着"励志"外衣的"精神大夫"。
影迷们耽溺于美好幻梦,对现实的残酷充耳不闻,甚至不愿相信这世上竟然有努力也办不成的事。过度地"乐观"阻碍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渐变得目中无人。长期迷醉在"美国梦"的精神世界中,对自己的认知将会越来越少,对社会的感知也会近乎漠然。与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不同,吸食"精神鸦片"的这一类人会出现一种近乎病态的"自信"。犹如一阵风吹过——但闻声动,未见其形。看完电影没多久总觉得自己能拯救天下,几天后继续恢复"死鱼"状态,如此反复竟是为何?
——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
看着身边的人愈发向上,心态失衡之后便也照猫画虎,试图模仿他人成功的轨迹。即便费尽心机得到了名利、地位,再问他“成功”的秘诀时往往三缄其口,最多只是说一句:
"不想让别人看不起。"
拜托,人都忙着呢,你过得好不好关其他人啥事?你耗尽青春创造的辉煌不过是别人茶余饭后的几点谈资,随意消散在几缕烟圈、几分酒味中罢了。
这好歹是混得不算差的,对于其他同样不知道自己内心怎么想的人而言,他们又该如何直面人生的艰难?
相较于《马戏之王》的做作,我更喜欢《阿甘正传》的执着真实、《维特》为爱而死的潇洒、《V字仇杀队》的辛辣讽刺、《活着》里那撕裂般的疼痛……
这难道是因为我"厌世"、"消极"吗?我想不是,从这些电影里我能感受到的,用一句话总结便是:
好好看清楚这个社会的残酷,然后一如既往地继续去生活,人总归会有一些不用去计较原由的事要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