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丕于公元225年2月准备第三次伐吴的时候,诸葛亮开始南征平夷)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下,对南中叛乱首领雍闿等采取行动。
参军(军事参议官)马谡送出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多年,今天还请您指教良策。”
马谡说:“南中仗恃路途遥远,山川险阻,叛乱不服,为时已久。今天把他们击败,明天他们又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之力北伐,蛮夷了解我们内部空虚,叛乱的时间就越提前。如果全部屠杀,以求永绝后患,既失去仁爱之心,又不可能把他们仓促之间完全消灭。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明公能让他心服而已。”
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马谡,是马良的弟弟。
诸葛亮到南中,所战皆捷。诸葛亮大军从越巂进入,斩雍闿及高定,派庲降督、益州人李恢从益州南进;门下督、巴西人马忠由牂牁进兵,击破诸县,和诸葛亮会师。
孟获集结雍闿余众,继续抵抗。孟获素来受蛮夷和汉人的尊敬佩服,诸葛亮下令不准对他杀害,定要生擒。不久果然生擒,让他观看蜀军营阵,问道:“此军如何?”孟获说:“之前不知虚实,所以战败。如今你让我看了营阵,不过如此,如果再战,就容易取胜了。”诸葛亮笑起来,释放孟获,再整兵来战。经过七次生擒和七次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又要释放,孟获不肯再走,说:“你有上天的神威,南人 从此不再造反。”
诸葛亮于是抵达滇池。
益州郡、永昌郡 、牂牁郡、越嶲郡四个郡,全部平定。诸葛亮分别任命蛮夷酋长担任郡县政府首长。
有人提出异议,诸葛亮说:“如果由中央委派官员,就必须留下军队保护。这些驻防军的粮草供应,是一大难题,此其一。蛮夷刚刚受到挫败,有的人老爹阵亡,有的人老哥丧命,怨恨仍在,仅派官员而不驻防军队,定有后患,此其二。蛮夷多少年来,夷人累次有杀死官吏的罪行,自知罪恶深重,如果又留外地人做官,他们始终也无法信任心安,这是第三方面的困难。我所以不留军队、不运粮草,让纲纪初定,夷、汉初安而已。”
诸葛亮于是将孟获等当地俊杰全都任命为官,只是让他们缴纳金、银、丹砂、漆、耕牛、战马等以供军国之用。从这个时候起,在诸葛亮有生之年,蛮夷再没有叛变过。
[点评]
对于诸葛亮平南之战有两处争议之处。
第一个争议: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史实是否存在?
持反对意见的理由:一是《三国志》没有相关记载,甚至连孟获这个人名都没有提及;二是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秋天就收工了,相当于三四个月就把孟获逮了七次,这个可能性不大。
持支持意见的理由:一是不光《资治通鉴》有记载,而且与《三国志》几乎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也记载了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的事迹,写作时间稍晚一点点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二是根据考古资料,史学界大多倾向于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这个人历史上应该是有的。
我觉得,七擒七纵已经不是大战役,而是中小规模战斗,时间跨度不是不可能的;另外,也没有必要纠结次数,主要理解诸葛亮的“攻心为上”的战略意图就可以了。
第二个争议:《三国演义》用了4个章回来写诸葛亮南征,有人认为诸葛亮平南之战是依靠国力碾压南蛮,不值得大书特书。
《三国演义》是小说,为了美化诸葛亮的智慧,而多加笔墨无可非议。实际上,我倒觉得历史对诸葛亮平南之战的意义被严重低估了。
首先,平南之战并不是实力碾压之战。刘备死后的烂摊子,诸葛亮经过两年多的休养生息,才恢复了元气,但兵力和财力并不特别充足。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山区,无法发挥大兵团作战优势,当时南征正值暑天,地理环境对客场作战的诸葛亮非常不利,这仗并不好打。我们看好多《XX剿匪记》,就知道这一点。
很多人都觉得南中蛮夷很弱小,随便一个将领带个兵都能轻松平定,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南中蛮夷战斗力强悍,很多征讨南中的将领被打得“头破血流” 。刘邦曾招募南中兵打败了章邯和项羽,《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陈。”
其次,诸葛亮对于南中反叛的平定,并不是简单的七擒七纵,而是一系列相当复杂的政治操作,诸葛亮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给后人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诸葛亮让南中人缴纳金、银、丹砂、漆、耕牛、战马等以供军国之用,这就是赋税啊,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负担,可是南中人还一直感念诸葛亮的好,这是为什么?
一是以夷制夷,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不变更他们的部落组织,让他们实现自治。
二是把汉族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少数民族,改变原来刀耕火种的落后方式,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有“(亮)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彝众感悦”;《诸葛亮文集》记载诸葛亮在南中地区劝彝筑城堡,务农桑,皆自山林徙居平壤。诸葛亮还在南中地区设置盐铁官,管理冶铁煮盐,传授蜀锦编织技术。今云南地区苗族生产的“诸葛锦”、壮族编织的“诸葛侗锦”,皆是当年吸取蜀锦编织技术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