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童诗?
因为孩子们需要梦、诗和远方。
读了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孩子的国度》和《蓝色的船》这两本书,爱上了竹久梦二的清淡而不复杂的画风。难怪简介说这位明治、大正时期的画家影响了丰子恺等一代画家,粗粗看去两人的风格还真有几分相像:都是寥寥数笔黑白线条就勾勒出一副画,不繁复,倒是颇有些耐人回味的意趣。
大师的画,不需要艳丽的色泽,只需要意境和心。
比较竹久梦二的这两本书,《孩子的国度》适合的孩子的年龄段更小,我自己觉得应该更适合刚刚咿呀学语懵懵懂懂的小小宝宝,给这些宝宝展现了他们的世界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幅《脏兮兮》的插画表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带着蝴蝶结的小女孩不小心踩进了水洼,一只鞋子不见了,身上留下了一抹“脏兮兮”的泥巴,她留下了眼泪,脸上分不清是泥水还是泪水。再读读童诗,琅琅上口的童诗压了“A”的韵脚,“水洼”、“哇哇哇”、“过来擦”、“小事嘛”。难得的是,小女孩伤心的时候,还有邻家婶婶的宽慰,想必爱美的小女孩应该不会再那么难受吧。
译者真难得,隔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还能尽可能的以“中国式”的方式呈现出这么一首童诗。也让人禁不住感叹感受是不分国界和时代的,现在的小女孩弄脏了衣服不是也会伤心的哭泣吗?
《圣诞夜》则是一封花子、太郎写给圣诞老公公的信。两个孩子满怀希望,希望圣诞老人能满足他们这些好孩子的愿望。
想起去年圣诞节过后一位同事讲给他儿子的趣事。他们夫妇问孩子要什么,孩子说想要圣诞公公送给他一个“球”。他们费尽心思问出是什么“球”,原来他三岁的儿子希望圣诞节平安夜爸爸妈妈给他放“孔明灯”。
在孩子的世界里,圣诞节是他们实现愿望的美好时刻。他们的愿望不像成人那么复杂,纯纯的、真真的,一旦实现也会很有满足感。
所以,需要的是我们最真心的呵护,让他们的“梦”能够成真。
《草里》的插画中,有一个叫小秋的孩子,“他希望能像云一样飘荡,自由自在”,“除了神仙,没有人知道小秋想去的地方,连妈妈都不知道。”
这首童诗中,有暖暖的太阳、温柔的小草、还有孩子精心藏起来的小秘密。
禁不住让我想起那个《彼得潘》的故事,孩子的心中没有杂念,所以心灵足够轻盈,能够飞翔。而当他们长大了,烦恼随之而来越来越多,也便不会飞了。大概也很难再享受这有太阳、有绿草、有秘密的美好童年时光。
…
这本书的童诗都很简单,但展示了孩子的世界:那个身高没有邮筒高的孩子给在法国的爸爸寄信:听见“啪嗒”的声音;那个会温柔的唱着童谣哄小宝宝睡觉的妈妈…一切都那么宁馨而美好。
与孩子共读这本书,孩子眼中是自己的世界,我们眼中是孩子的世界。
都说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孩子也需要梦、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