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星环上的我
偶然看到有些读者对《模仿犯》有“啰嗦”的感觉,看到此类评论,我有些想法和感受想要大声的说一说。希望大家一起静心体会,作者笔下的这个与其说故事,不如说是世界。
“啊,竟然是这样!”——这大概就是一直以来大家普遍对推理小说的定义和期待吧。
相对的,在《模仿犯》全三册中,第二册伊始就为我们展开的上帝视角,显然无法为读者提供这种阅读动力,却也成就了其别具一格的魄力。
一册:“连环少女失踪案件”以大热话题的形式,被跃然呈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二册:就时间线而言,一、二册是重叠的,这重叠的部分,正是作者为我们展开的上帝视角。与案件相关的、无关的细枝末节在蔓延。可惜触碰到真相的那一束微光唯在我们眼中闪现。那故事中的他们呢?谁去告诉他们?来自“上帝”的呼喊,他们听不见。
三册:真相,需要被看见。令人揪心着明知结局已定,却眼睁睁看着他被卷入地狱的替罪羔羊--“和明”。即使最终只能是灵魂,把他从黑暗中拽出来吧。黑暗在蔓延,谁去开启那束光?
与此前我浅薄的对小说的认知:有因就有果的,巴不得每一个字都意味深长,每一个人物,每一幕出场都强烈的起承转合所不同。《模仿犯》直至最后的最后,都未能为书中人所看见的溶于生活“赘述”中的枝节真相还有很多。其所延伸出的,是伴随着“只有风静静吹过”,放下这一册,最终句点之后不是释然,是沉寂的不甘。
其中很有意思的一部分是,书中陈列出的,为警方提供线索的电话、信件,以及随意发布在网上的各种“失踪少女”相关消息等等。一则则的就在那里,细细读来,思绪不平,“哈,好像真有这样的人啊,明明是他自己的唠叨而已,却硬是要神经兮兮的控诉”;“唉,这人怕不是有病吧”;“啊,就是这个,这是关键所在”,但随即,这条“上帝”眼中无比明朗的真相之光淹没在了故事世界的信息爆炸中。
另一方面,丢失的关键证据--罪犯的手机,以一个完全独立的插入式章节被交代,那是书中世界的一个平淡故事。被一个小孩捡到后,交给母亲,母亲虽然心想着很可能是最近警方寻找的手机,却还是准备和孩子他爸商量下。之后这部手机消失成了故事世界中的未知。
看似对结果终究未能产生影响的一部分,却实在地引人猜想,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地结果吧。可能是准备递交警方时发生什么耽搁了。也或者试想同样情境的话,是不是可能这样想呢?如此恶性的事件,说不定会惹上麻烦,应该没有这么巧吧,应该不会正好就是那部手机吧。比起作者叙述的故事,思绪中的我们,展现的是这个真实的世界。
书中的世界虽有未明的阴影和角落,但是故事毕竟是故事,必将迎来真相。而真正置身于现实的我们呢?这巨细靡遗的生活的角角落落,是不是也有一个“上帝”注目着,呼喊着,想要告诉我们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