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小时候一直梦想做个程序猿来的,谁知后来学了天差地别的专业,小小的理想也埋在记忆深处。直到前几天突然发现网易云课堂里的计算机课程,有样学样的用java做出来一个hello world,我才长吁一口气,原来编程离我也不是那么远。
好吧,其实hello world就是我的极限了,不过这不是重点。这个短暂的尝试让我对java有了些表面的认识,了解到这原来是一个跨平台的语言,借助虚拟机,可以在任意平台运行。由于现在在用Mac,我深深的体会到跨平台的重要性,Mac软件确实比windows匮乏不少。当然流行软件也都有,但我想这些往往是大公司功成名就后为彰显他们的实力和普遍关怀而开发,更新频率和重视程度远不及win版本。
大概在2002年,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脑,神船牌,我想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小米吧。大头的CRT显示器,奔4处理器,128M内存,40G硬盘,7000元的价格。那时候是win98的系统,觉得这就是电脑的默认设置,电脑就该是这样的。那时候认为微软是势不可挡的,比尔盖茨简直是神,但同时也有个小小的疑惑,如果一个公司因为领先优势,造就了平台,那么这个公司的垄断几乎是不可打破的,这样合理吗?
我想大概任何事物都有从认识到发展的过程,那时候刚刚接触电脑,觉得这是我见过最神奇的东西,好奇的发现着它的种种功能。那时候觉得,哇,电脑能干这个,电脑能干那个,心里关心的总是能不能用,而不是好不好用。而随着不再满足于那个阶段,再加上互联网环境的迅速发展和手机、平板等多种终端平台设备的兴起,这个世界好像悄悄变了模样。
如果换到几年前,就算苹果电脑做的再漂亮,我也决然不敢尝试,生怕买回来变成个花瓶,看着好看但有苦自知,而对于Chromebook这种概念则根本不能理解。但现在逐渐抛弃了这种观点,不是因为开发者更重视Mac平台的开发,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互联网应用取代了本地应用。硬盘不够怕什么,百度云里有2TB,连迅雷都省了,美图秀秀也不用装了,直接用在线版。久而久之,发现不上网要电脑也没什么用,而上了网,好像没什么是打开浏览器不能做的,于是,电脑变成了连接云的窗口,慢慢本地就只剩下QQ和office了。如此,好像当年怀疑的那个问题不再是问题了,微软不再是不可挑战,借用《黑客与画家》所说,我的电脑慢慢淡去,我的数据浮现出来。
这个规律不止于电脑软件,人习惯于某一平台,一定程度上也是被这个平台绑架,平台往往是免费使用的,这意味着用户不仅是这个平台的客户,同时也是这个平台的产品,windows、淘宝、QQ无不如此。我想中国互联网领袖很懂得平台与跨平台的威力,应对策略也各具特点。支付宝对接银行网关打造的跨银行支付体系已经将不可一世的银行变成了后台服务提供商,它在支付服务方面也早就跨出淘宝平台,俨然已经成为跨平台的超大平台。与阿里再造平台不同,腾讯非常注重对自己平台的严防死守,让别人插不进针来。
但这些终归只平台,虽然暂时还看不见垄断的打破,但我想平台型经济终究有一个终结。所有现在看上去理所当然的,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可逾越,就像当年的微软一样,逃不过平台崩塌的命运。虽然那个未来难以预见,但可以肯定,更自由、更平等、更普惠应是时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