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生活。
这就是我读余华《活着》这部小说的感受。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别人只是一个旁观者。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受就不同。
谁也不知道接下来的生活会怎么样,对于未知的世界,我们只有接受并忍耐,因为我们还活着。
特别疫情被困在家,而我因为要值班,在晚上八点下班回家的时候,望着曾经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人来人往的街道,此刻是有我一个人,行走在空旷的街道,心里森然。
疫情过后,我们在心里感叹,真好!
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就像书中的福贵,他亲手埋葬了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
“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得,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这是福贵和自己坎坷一生的和解。
就像《人生》中德顺老汉说的:“我死不了,她就活着,她一辈子都揣在我心里》”
1960年4月3日余华出生在浙江杭州。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1992年开始写长篇小说《活着》。其作品有长篇 《活着》、《在细雨中呼唤》、《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第七日》等。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
余华因《活着》享誉世界。在90年代获得堪比诺贝尔文学奖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整个东南亚地区包括日本在内,余华都是第一。
这荣誉让余华成为国内文坛上的佼佼者。甚至字国际上也成为最具有名气的当代作家。
它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富家公子开始,到因赌博而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在穷困中,经历不断失去亲人的悲痛打击,然后在痛苦中不断的爬起。直至最后只剩他一个人,一头牛,仍然坚韧的活着。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福贵就在一次次的绝望中一次次的爬起来。
当他知道自己把家里的100多亩地和老宅输掉时,“想着拿根裤带吊死算了”,后来又想“算了,别死了。”“被我爹揍死,总比在外面想野狗一样吊死强。”
当他去城里给他娘抓药是,被抓了壮丁,从南方到北方,在炮火和子弹纷飞中,差点绝望,但想到家里有人等着他回去,那是他唯一的支撑。
被解放军俘虏后,他一心想回家,在回到家一晚上睡不着,“我一会儿摸摸家珍,摸摸两个孩子,我一遍遍对自己说:我回来了。”
福贵一生经历了富贵,贫穷,生离死别,到最后他独自一个人和一头牛生活在现实的残酷里,一次次的宽慰自己,和命运和解。
就像小说里说的“人啊,活的时候受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法子来宽慰自己。”
小说笔触相当简洁,总是寥寥数语击中人心。让经历或者未经历过穷困的人们,对他笔下的世界都会无形中感同身受。
娘说:“只要人活着,就不怕穷。"
”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这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刻在人类的悲欢里,这些文字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散发着土腥味,他吸收了农民话语的朴实幽默,又利用细腻的笔调,往官话靠拢,即保留了方言的特点,又十分流畅。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富贵的一生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坎坷,苦难的,但是在富贵的心里,他的一生是平淡。他享受了富贵的生活,有个漂亮贤惠并且对他不离不弃的妻子,他有一双懂事而乖巧的儿女,有老实能干的女婿,有聪明的外孙子。
就像富贵自己说的“做人啊,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的死去我还活着。”
这就是一个历经磨难,仍然选择活着的老人可贵。生活给予的打击一一接受。在别人看来他是幸运的但在我看来,他是英雄,一个没有被生活摧毁的英雄。
就像余华说的:“认识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活着。”
生活就是在渡劫,人间实苦,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摆渡人。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是唯一的,珍惜生命,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