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先健脑,找教培先……?

当我们连试错这种最基本的新知识学习方式都要去计较“成本”的时候,只能说明我们对这件事其实并没有真的非常重视。

又或者说,因为过去没有重视,这会儿火烧眉毛了,更加陷入“没有资源试错”的客观情境。

但是这也无可厚非,既然不是专业的,往往也很难看懂事情的难度和深度,只能用一些自己“大概能把握”的标准去判断。没办法,不是学这个的。

然而健身先健脑,选教培也一样,我们自己如果对学习方法的底层机制都不明白,怎么可能明确判断出孩子适不适合呢?

靠分数?除了每次都能拿极高分数的孩子,否则掉分的原因都是深埋在学习习惯里面的。

如果我们不懂其中原因,那么就只能每次都等考分出来,而我们又不知道考卷难度,也不知道考点考纲,所以孩子的错题,只要说粗心我们大概勉强就接受了,殊不知这就是让孩子的知识网络出现日渐增大的漏洞。

以后会发生什么?那就是因为一个知识点的“疏忽”而葬送一道大题,十分十五分乃至十八分就这么硬生生扣掉。

这时候说不出粗心的借口了,但实际上粗心已经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学习中,再想改变,就要动“大手术”了。全日制,封闭式,长期牺牲假期,这些选择就是孩子救命稻草,乃至最后的希望。

而孩子也很难受,他们不明白,明明自己主观很努力,怎么就是学不懂,他也很挫败,很绝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是在说一次两次的挫折,而是长久的崩溃。

靠孩子说“喜欢”?孩子还小,他们对课堂的认识是感性的,可能是老师外形气质不错,可能是周围的小同学聊得来,可能是老师讲的课他都很熟所以可以趁机做点作业甚至玩玩手机……

实际上,我们并不能保证孩子确实在全神贯注地上课,而且孩子(除非上高中了)很少能客观地说明理由,一是还不懂,二是也不敢,三是故意不说(初高中生)。结果就是,你的学费只有几分之一在产生价值,孩子对课堂也会逐渐失去重视,对学费的价值观念也会被模糊化,专注度也越来越低,这种低重视度也会不断蔓延,直接危害到他日常的课堂习惯,加重了前面说的“粗心”。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粗暴堆叠的,每10个知识点学8个,那就远不是拿个80%分数能解决的问题了。

总而言之,咱们既然决定要卷,就卷得明明白白,不要没日没夜辛辛苦苦赚钱投钱投精力,和/陪孩子每日酣战三五小时,到头来竟然没效果,就陷入绝望,对教培机构失去信心--黄老师也不否认有些教培机构就是被如今稀烂的行业环境带到沟里,没有品控没有方法,只有干活拿钱走人的心态,这样的机构多了,结果就是逼着我们去选那些高价的大机构课程。但咱也得看得懂看得穿,既然都花了钱,大机构提供的资源价值就得狠狠榨干,中小机构也要发现他们可能存在的优越之处,拿来就用。

千万记住,就算选择了机构,家长才应该是掌控大局的那一方。

我们特别理解,曾经体验过不同教培的家长,最需要一剂强心剂。

我们这里免费的学业咨询,能给您讲明白底层逻辑,既是您孩子有课在读也没关系,几个问题,每次下课问问孩子,您就能知道老师有没有把课上到孩子心里,孩子有没有把您的钱花得合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