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一开始对文人的优待,朱元璋发现文人往往无法成为统治者,就是因为他们思前想后,畏首畏尾,才不能成事。而村野莽夫有的是勇气和毅力,头脑简单,可以豁出一切。渐渐地朱元璋便觉得文人毫无用处。从刚开始起义对文人的招抚和各类优待,到后期减少文人招募。同时,朱元璋习得文人之术,自封为了大明第一文学家,尤爱他人的夸耀和赞许。活脱脱需要别人的点赞才能愉快地生活。
对文人180°态度的转弯,来源于一个武将向朱元璋告状,说文人欺负粗人不懂字里行间的意思。例如张士诚的名字是文人所取,但在孟子中说到“士,诚小人也”,被认为是拐着弯骂人,欺负张士诚读书少。朱元璋虽自称“淮右布衣”,但这样的称呼只允许他自己称呼,其他人一律不许,否则以罪论处。朱元璋对文人的忌惮、控制和杀戮到了变态的地步。除了孟子被删以外,他制造的文字狱震惊中外。不能出现僧、贼、寇,甚至谐音生、则都不能出现,“殊”也被解读成“歹朱”,对于“犯了错”的官员,一律诛杀,可以说死在“文字狱”的官员和文人不计其数,就连中原四杰也未能逃脱。
自认为投入大量行政资源的朱元璋认为人民应该生活在幸福中。但各地贪污、腐败、贿赂成风,官员、地主勾结,将大量的税收施加给百姓,虽说朱元璋已经减免了大部分的税收,但是有些农民还需上缴达45%的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农民起义层出不穷。朱元璋因此大怒,誓要创造一个纯而又纯的社会,对贪污腐败已经查处,立即诛杀,甚至实施连坐。更有甚者,牵连七八万条命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