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与人相处的模式。
但凡世上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和手机带给我们的是生活越来越便捷,同时也给我们增添了许多烦恼,例如当我们离开手机就会变得焦虑无比、抓狂万分。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自控力较弱的孩子呢?
2020年的9月,对学生而言史上最长的假期终于结束,在超长假期中,很多孩子都会长时间抱着手机度过每一天,上网课、玩游戏、聊天,结果在开学后猛然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手机了,
如果这个现象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作为家长么,我们该如何去处理呢?4点建议给到大家,不妨一试:
1.多与孩子沟通——有效沟通,能够减轻孩子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程度。
很大一部分孩子醉心于网络,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心里话的倾诉对象、成就感得不到满足,所以只能彷徨于网络中找寻那个成功的自我。
2.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引导孩子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而不是强行禁止玩手机。
我们倡导的是适当使用手机和网络,通过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知识;但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强行禁止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适得其反。
3.家长要做好榜样——户外有大好河山等着你和孩子共同去探索,多亲近大自然,找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假如我们天天要求孩子放下手机,集中精力去学习,自己却在他的边上玩着手机、刷着抖音,孩子怎么看?
4.要做正确引导——学会与孩子一起进行时间管理,规划学业生涯。
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所以想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身为家长,我们可以先行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管教孩子的技巧。
2018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发出过《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大家可以找来一读,最后将一封信中的“防迷网”三字文送给大家,共勉:
互联网,信息广,助学习,促成长。
迷网络,害健康,五个要,记心上。
要指引,履职责,教有方,辨不良。
要身教,行文明,做表率,涵素养。
要陪伴,融亲情,广爱好,重日常。
要疏导,察心理,舒情绪,育心康。
要协同,联家校,勤沟通,强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