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豆瓣拳师的网络暴力和管理层的偏袒,删除了豆瓣文章,本来文章去新浪博客写,但是新浪的系统出了问题不给改,于是转发简书
先说结论,没有一本完美。中华书局的总体最好,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但是不完美。
其实有多种,一种是书名就是战国策,各出版社的都不同,目前有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当代世界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岳麓书院、南京大学出版社等,除了上海古籍,其他出版社都是有现代文的,一种是古人的战国策各种注,甚至文本都不同,比如鲍彪、姚宏、高诱高氏战国等,还有一些专门的系年,比如顾观光,缪文远,于鬯,林春溥,黄式三等。现代的一些主要有诸祖耿、何建章、张清常等,有的比如朱本军的书名《政治游说》是不含战国策三个字的。
如果按照github上面的分支来说,刘向是最早整理战国策的master,然后在宋代,发生了两个主分支,分别是鲍彪和姚宏,还有汉朝有个小分支:高诱。
曾巩主要为战国策恢复了原貌,有巨大贡献,姚宏也是收集了曾巩、刘敞等很多家的版本搞了一份,鲍彪也是。鲍彪主要参考苏颂、钱藻、刘敞,集贤苑等版本,集贤苑的缺字严重,同时期流行的还有曾巩、孙朴、括苍等版本,鲍彪的版本主要自己排列,一个是按国别全部在一起,比如秦策五卷全部合起来,有时间线索的按时间顺序排列。但战国策里很多策是没法排的,所以很多时候鲍彪的一些剩下的策排列顺序和原版的一样,并不是鲍彪按时间也这样排,而是这些策没法排,索性就不去动顺序,所以鲍彪的版本是在原版的基础上稍微对一些已知的策排了时间。大多数注家都会吐槽对鲍彪做法不满。
我本人录入了一遍战国策的六家注释,个人认为有一些字,鲍彪和姚宏两个版本的字不同,很多情况是鲍彪的正确,尤其是一些个别字有差别的。
而战国策很多字原文并不能通顺,所以鲍彪就自作主张改了很多,大多数情况确实是改对,得到很多注家接受,但他也不是百发百中,有些时候其他注家也吐槽鲍彪乱改。
后来,元朝的吴师道,专门给鲍彪的策上,加了很多正和补,主要参考姚宏本、曾巩本、钱藻本、刘辰翁等版本,同样,清朝黄丕烈,则是在姚宏本的基础上,加了一些补充。曾巩则是在高诱的版本上补充。
日本人关修龄,在汉朝高诱的本子上,也作了,一些补充,关版目前只有八本卷战国策资料合集才有,卖一千多。高诱注释过吕氏春秋。
关修龄有个地方我非常喜欢,清朝的船到日本,关修龄拿出中国古代的汉服衣冠说你们有这个么?我们这里都保存完好,我们才是正宗中华,那个水手战战兢兢地说我们这里不敢保留这样的衣冠。
原文不同的版本基本上是这三个分支,然后上海古籍有两本卷的,就是包含了这三个分支,不过高诱的版本不包括关修龄的补充。
上海古籍一本卷的是只有鲍彪和吴师道。
贴吧有个谲史氏,也推荐上海古籍,说出了卢见曾的外,今天能见到的版本差异,全在了。PS我是皇汉,有天看到他在批判皇汉思想,这个很不爽。
他说,其实在有何建章《战国策注释》的情况下,只要再配一本范祥雍《战国策笺证》,其他书就没多少可以参考的了。
然后他又补充了下:缪文远的《战国策考辨》是专门辨伪、系年的,但是里面不能苟同的地方很多很多,如果要深入研究的话也不妨配备一下,他很不认同缪文远,而认同何建章。他不喜欢缪文远。但是我觉得缪文远的新校注很不错,很多解释都有了,各种不同的字也有说明,尤其是某些字原文是读不通要按照一些方式改的,就是日本人方面的解释比何建章要少一些。
在18世纪末期到1862年,中国大陆上有三位学者,分别是黄式三《周季编略》、林春溥《战国纪年》、顾观光《战国策编年》,他们三个人分别为战国策作了一个编年,就是每一个策的时间。1862年这三个人先后去世,此年一个叫于鬯这个字读chang的人诞生,于鬯也搞了一套《战国策年表》。
顾、黄、林、于四家的编年基本差不多,顾观光有些不同,他对很多几乎是无法断年的策,也给出了断年。比如说,某一个对话,只知道是某一位君主,他就断在这位君主即位这年或去世这年,总之他有时候给的断年,是强行给一个,前任君主于某一年去世,翌年是新君主的元年,他有时候就编年在新君主的元年,很没道理。何建章往往“从之”。缪文远战国策考辨往往会给出那个君主在位的时间作为范围,我觉得比何建章和顾观光要严谨很多。顾观光的做法按数据库开发的说法是not null。黄式三的编年有时候会离得远一些。
我个人参考下来缪文远的远远超过何建章。而且第一个推荐何建章的人对我蛮凶的,记仇一下,不爽。
南京大学中文系高小芳也推荐上海古籍最好,其实我不这样认为,他的左传课并不怎么样。我不翻左传都能听出他一些地方讲错的,你想好了,我这样的外行。
我有点不喜欢这个于鬯,因为他说,国朝没有战国策注家,而日本却有三个。其实中国人在近代技术上搞不过日本人,但在中国古籍这方面,还是要远远胜过日本人的,讲谈社的十本卷,平势隆郎,陈舜臣的中国先秦史书我都看过,一塌糊涂。中国的战国策清朝注家不要太多,比如黄丕烈,钟凤年等。
于鬯批评鲍彪乱改策的内容,横田惟孝也抱怨鲍乱改顺序,但是横田惟孝的版本也按照鲍的顺序,一个是按国家再按君主排序,还有是西周在前,因为一个原因是鲍彪的版本是在日本最流行的版本。
战国策有几个日本注家,这几个日本注家是很牛逼的,能用纯古汉语作注,虽然横田惟孝起名《正解》是有点嚣张了,不过能以外文给中国古籍作注也是很了不起的,王者荣耀都看到有个欧洲人巅峰赛1700分还用纯中文作了攻略,沈梦溪都能在巅峰赛打10-0.。
日本注家普遍粉儒家,在他们的前言中,都认为战国策这种是旁门左道邪术,不务正业。对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都看不顺眼,当做歪门邪道。然而战国史资料很少,战国策确实能很大地补充史记的空白和缺陷。所以一边也只能真香地给战国策作注出版,中国的刘向和曾巩也是如此。王延栋评论刘向对《列女传》就非常用心,对战国策就没那么用心,因为《列女传》表达的是刘向喜欢的儒家思想。曾巩对战国策的贡献尤其很大,是把散落的战国策重新编排,但是他还不忘骂战国策,我估计当时整个中国弥漫的儒家社会风气就是如此,就是当时的政治正确,战国策这种不伟光正不正能量的东西就被他们当作是过街老鼠,他不得不出来跟着骂,否则如果他真的很讨厌战国策,真没必要这么做。
鲍彪后面的人看了鲍彪的本子,临了还不忘骂一下鲍彪说他乱改,一个是东周为正朔,一个是战国策顺序,有很多原文文字读不通顺的鲍彪也改了个字,让文字读通顺了,他们很不客气地评论鲍彪是妄改。但其实鲍彪改对,我认为是有六成的。在日本最流行的战国策版本就是鲍彪版。因为战国史料缺乏,鲍彪改为西周在先了。
战国策中有一些是左传和史记里的内容,甚至有些孟子的内容,这些注家似乎普遍读过,凡是提到的历史和典故他们都能解释明白。
说下日本注家的缺点,他们在阅读理解方面基本是很努力了,虽然基本和中国注家一样的结果,但肯定比中国注家要更努力,有些地方确实有亮点,然而战国策讲的是历史,很多时候需要把一篇文章放到历史的背景之下,比如史记的框架之中,才能知道很多内容,这些都是阅读以外的东西,这一方面,日本注家虽然也是比较尽力了,但基本这方面的助力是空白。徐氏春秋的注解就在这方面特别重视,对于章句的理解就极少。
这方面中国注家的优势,就像一个熟读左传国语的人和一个完全没学过历史的中文系教授一起解读《史记》中春秋部分。
另外横田惟孝的战国策正解,前面周策和秦策的前面一些部分的一些注解很搞笑,像是不懂的人在瞎讲胡扯,但是到后面,还是蛮可以的,只是有些文言文确实看不太懂,当然鲍彪的注释我也不是全能懂。
这些都是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学者,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知识分子普遍学习西洋技术,连带对中国古典文化一并鄙夷摈弃,但也留下了泷川资言这样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今天的日本人已经跟中国人算不上什么文化同胞了,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人,还是可以把他们当做小中华文化同胞的。
此后,缪文远也出了一套编年,叫《战国策考辨》,是基于姚本的。中华书局的战国策就是缪文远主编的。我觉得很好。缪文远的考辨,基本上都会包含上面上面四家的说法,另外金正炜和钟凤年的说法也经常包含,是不错,有些还包含黄少荃,黄少荃的很多说法我都不太认同。黄少荃写了一份《战国策考辨》,没能出版,原稿分享给了缪文远,大概缪文远为了她而起这个名,缪文远不管什么基本都对黄少荃的说法全面认同。还有资治通鉴和吕祖谦大事记,资治通鉴的名声远远超过后者,但是战国策的历史方面,大事记并不比资治通鉴差多少,在双方系年不同而且明显有一方的错误的情况下,大事记和资治通鉴一比一打平,而且有一个地方资治通鉴没怎么写,而大事记是正确的。
缪文远的战国策考辨是没有原文的,战国策原文其实很重要,因为有些不同版本在一些关键字地方会不同,而这几个不同的字,意义都读得通,有时候要枚举套到整个历史背景环境去看一下对不对。各版本的东西都不同。后面缪文远又出了新校注
缪文远的考辨和徐氏春秋基本都注重该策在大背景下应该编年在哪里,不会对具体的每一个字进行解释,这方面不如何建章。横田惟孝的解释跳过了地理方面。徐氏也曾经引用了一些注家的解释,但是对文字古意的理解,只能说是随缘,爱注不注。
徐氏春秋有时候会解释几个各方面不同版本认为不同的字,和一些比较难懂的字,至少看他的版本你可以知道各版本不同的字,缪文远的战国策和考辨还有中华书局战国策基本就不写,内蒙文化出版社基本会写,主要参考金正炜的修改意见。郭人民有时候会注,何建章的注释很多,但是PDF很多时候要翻上去再翻下来要记页数,不如纸质书爽。朱本军基本是注释到每句话,一些难点的字才再挑出来解释,我喜欢。
徐氏春秋并没有战国策原文进行检查,也就看到了改一下,所以原文的错误也不少,就直接带下去。所以五期甚至不展示原文全部。
柯镇昌和邵炳军的《战国策文系年注析》,是把战国策里每一个人说的话都打碎,然后按时间排序,如果上面黄、林、顾、于、缪五家有和他一样的,就把他们也写上你看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问题是比较起来很难找,而且他那套,同一篇策文里不同的话的说的年代是不同的。
金正炜的本子原文和注释大小都一样根本没法看,横田惟孝的至少注释字比正文小能看。横田惟孝和关修龄的战国策是用全中文写的,中国人能看懂,平井魯堂的是日文版。安井息轩的补注也都会引用原文,还有中井积德不知何方神圣,注释很少很少,但有时候往往一击必中,很有见地。关修龄的不怎么样。横田惟孝的版本是没有目录的,你要查根本没法查,只有拿上海古籍的鲍彪版本的目录看,因为它是完全按鲍彪的本子照抄排的,所以基本都能找到大概位置,然后就手动翻了。
战国策正解的关系,是在一个版本的基础上的补充,比如鲍彪--吴师道--横田惟孝--安井息轩。而关修龄则是在高诱的基础上。
一般来说,各版本,国内都是人为中华书局第一上海古籍第二,但这是出版社自己作注的情况。上海古籍基本不作任何注,所以我认为,上海古籍的,不推荐,不可能排第二,而且自己几乎没注释,还不如一些小出版社。不论是他们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是如此,除了标点,有时候标点也是很重要的,最多就是国语采用的是明道本,然后会注释公序本不同地方,有些是晋国六卿这些位置的将领名字都会不同。
这一期的工作是整理战国策各说法和各方面不同的说法,主要是七套十本书,分别是中华书局,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上海古籍的战国策,其中上海古籍的是鲍彪吴师道版本,柯镇昌战国策文系年注析,郭人民的战国策系年校注,朱本军的政治游说,缪文远新校注,横田惟孝战国策正解包括安井息轩的补注,古诗文网的战国策解释。同时参考杨宽编年辑证和缪文远战国史系年。
古诗文网的战国策解释,当时有一半的篇章点不出来,点出来的也有一半解释点不出来,6月中旬突然就全部改版改好了。它主要分译文和评析两部分,评析绝大部分都是没用的鸡汤。译文基本上只是翻译,比如韩策有一篇按原文是通的,但是如果要符合历史历史,这两个人的位置要互换,他也按照历史把两个人名字换个位置的他也做了。所以并不是纯粹的语文,他也会根据一些战国策的注释,根据其他注家的意见修改原文里的人名和国名,以让这一篇不但意思通顺,而且在历史上也通顺,甚至原文的楚王他都会根据时间,译文写作楚怀王,但是不多,而徐氏春秋基本上全写了。但古诗文网的译文只是现代文翻译,没有任何注释。
另外一些电子书,比如何建章战国策注释,还有张清常、诸祖耿、王守谦等。其他电子书PDF版本的战国策下载了一堆,都没怎么用上。何建章的PDF看起来麻烦,因为很多地方的注释要翻到前面。
褚祖庚的战国策下策还有一些逸文,也可以参与补充一下。
软件里增加了一个战国策,基本上是各家的编年和注释,自己也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写作注释。
毕竟那些人太多,不可能都写进去,基本是写一些重要的影响时间背景的。
其他地方,这些不同的版本,还是有很多地方原文就不同,甚至原文的国家的字都不同,有的作齐,有的作韩。这些在软件里都会列举出来,让用户看到各不同版本的不同说法,但是不同版本的收录还是很少。
另外呼声很高的是褚祖庚集注会考和范祥雍的战国策笺证,听说内容很多又啰嗦,而且都是竖排繁体,有的人习惯看,还带优越感,而本人看惯横版,横版速度快,简单粗暴,不跟风竖版繁体。
当代世界出版社属于比较差劲的,一是没有原文,二是没有注释,只有一个前面的无用的鸡汤主题和译文,有时候有些背景。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比当代世界出版社的好,有原文,注释,译文和一些金正炜的解释,尤其是一些各版本不同的字都有说明,但是赵策二只有三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段,大概那段涉及中国和蛮夷,也不知是不是内蒙古当地民宗委少数民族文化部门觉得不合适,就全部删掉了,荆轲刺秦也没了,卫策全没。相比之下当代世界出版社的还比较完整。
上海古籍的排版是按鲍彪的,按国家合起来,再按年代排序,另外有些策,鲍彪会把他们排到其他国家的策里,每国的策大概都有三四篇入了其他国家的策集。
听说上海古籍出版社另外一个版本是各版本都有,比如姚宏版。
朱本军这个人本身历史功底也差,但是他的地图很好,还有前因后果,以及各策之间的联系,哪个策的结果在哪个策里,尤其是每一个策之前的历史背景,会给一些,虽然错也是相当多,但是,读他的战国策,会很有启发性。这个人出了第二本书居然是社科院推荐,之前买过社科院和中华书局合著绿封面中国历史年表,太坑太坑了!
柯镇昌的战国策文系年注析,把战国策的每一篇都打散了,按时间排,比较难找,他主要是根据缪文远、顾观光、于鬯、黄式三、林春溥这些人的总结作一个综合,如果他的编年和某些人一样,就把他们给列出来。就像sql数据库表里的一个view,具体解说很少,不过具体到某一个出场人物,会给你一个超级长的列表,大概60多本书,但是最后的资料极少极少。
柯镇昌的书末尾有编年表,和杨宽的战国史比较,除了韩国和燕国在战国早期的编年不同,大多数情况编年都一致,而且正确,相比之下,上海古籍的战国策,吴师道版本的,因为受年代的约束,很多还是按照史记的一些错误编年。
郭人民的版本是我后来补买的,郭人民以姚本为主,参考本中还有雅雨堂版本,因为我需要的是时间坐标,而郭人民基本上都尽量给出年份,但是很多策因为本身信息缺乏,其中人物又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几乎是无法断代,他也就系年到君主年号第一年,其实是君主上任第二年,很牵强。其实如果按君主登基的话,应该是上任君主过世的那一年,就开始处理政治事务了,那个君主的年号元年年,其实是他亲政的第二年了,郭人民和柯镇昌其实也没有办法,就按顾观光给的年份“姑从之”。郭人民的编年有些会写不可考,会写按顾观光编年,姑从之,所以最后徐氏春秋的作品中,在整理各策结论的投票时,只要郭人民写不可考,哪怕按顾观光姑从之,依旧按郭人民认为不可考算。
另外郭人民的策,总体来说错误比较多,有的系年给出不同君主的年份,又互相矛盾,而前后几家又都对。和别人不对的,往往都感觉是他错误,总体来说错误多,质量不高,但是韩策比较好。对于文言文的方面,徐氏只求看懂句子,没有深入研究。
另外,五大编年家在其他地方基本一致的内容,在韩策尤其是韩策二往往会有比较多的分歧。
至于其他比如哈尔滨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粗制滥造。摘选了几十篇而已,华文书局页数在很隐藏的角落,楚策起一国十篇,纯粹提供一个阅读理解翻译,周最一会说西周公子,一会说东周公子。哈尔滨出版社的宋卫策一篇都没有,楚策起平均一国七篇。
因为制作Swing春秋战国史SLG,就是包含了P社欧陆风云、十字军之王和KOEI的三国志、信长之野望这类特征的SLG,我需要把整个春秋战国史主线剧情打通一条路出来,所以参考了很多春秋战国史书。包括通读的龙镇、贾志刚,以及业内杨宽、李学勤的书。
徐氏春秋是用电脑脚本来记忆,可以追溯到任何一年每一个据点的归属情况以及地图的大致轮廓,以及每一位人物的年龄或大致范围,以及他所仕哪个君主,以及各国的相邦人选等等,尤其是陈轸公孙衍这种到处跑的人,都能查到什么时候从哪里去哪里,因为本身已经辛苦整理出一条类似东周列国志的通路,且事无巨细。加上有地图,可以把一些劳动自动完成,资料上还是相对其他注家有优势。
徐氏春秋分两部分,俄文名字注释的,写的主要是历史背景,国际形势,以及推理过程。还有一部分是错鸡包解释的,是战国策原文里重要一部分的翻译,但是原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因果关系,徐氏会把他们全部写出来。错鸡包解释很烂,一些开头和很容易看懂的地方是不解释的,而且赵策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讲道理的一段基本都跳过的,主要解释的是国际关系、厉害冲突。
徐氏春秋对其中的字意解释基本很少会解释,像比如燕太子丹那段,不同版本写客之,容之,舍之等,徐氏全部解为:收留(樊於期),就不比较了。其实大多数地方,还是会把原文就不同版本的拿来比较,还有很多地方会列举各注家不同注释。而且文中提到的所有春秋史一概不解释,可以理解为懒,因为软件本身是个春秋史教学系统,战国策是扩展出来的,默认读者是在春秋史了解的情况下,所以没有春秋史基础的读者看到这里又没有解释会困扰,不适合。徐氏春秋的错鸡包翻译的口语化严重,经常用网络用语装逼牛逼这类词。
对每一策,有历史背景介绍的,目前看到只有政治游说、徐氏春秋、中华书局三家。朱本军的介绍比较详细,但是编年错误不少,中华书局的背景解释又比较少。徐氏春秋有时候还会写为什么会编年到这个时候。
而且各家一致的解释,徐氏春秋是不解释的,所以最好是配合中华书局的战国策。
历来各注家注释文中内容,经常是一些字都注释,很少有背景。徐氏则注重背景,对一些疑难文字,只作整句翻译。
何建章的战国策,是从中间赵策魏策开始看的,非常长,而且有一些日本人的注释,如关修龄、横田惟孝、泷川资言的史记等,而且基本上编年信息大多数也有,虽然有些编年基本是参照前五家编年,徐氏作者本人有些不认同,但是资料还是比较全的。
何建章的书页数有1450左右,是一般五百页的三倍左右,也会尽量给出时间坐标,并且把顾观光、林春溥、于鬯他们的编年换算成西元,解释也还行。
最后压轴说中华书局,排第一是名至实归。首先它也有背景描述,而且提到的人物会尽量多提供一些信息。其次它的准确性也比较高,内容正确度和基本功比朱本军好得多,虽然背景描述没有朱本军那么完整,而且字句的解释和其他方家比起来,基本是只有领先没有落后。但是它有一个缺点:武断。
因为战国策流传到现在,有很多版本,不同版本之间有几个字会不一样。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的,它有时候会标,不同的版本,这里的字是不同的,中华书局则是直接写一个,虽然大多数情况它是对的,但是它没有能告诉读者,战国策在其他版本里,这个字是另外一个字,哪怕是个错字。
其实,战国策的一些版本,原始版本是个错字,后来好几个注家都觉得这里这个字不对,和整个文章意思矛盾,会改这个字,很多情况大家改的是一样的。这其中鲍彪改了很多,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但是有时候他们认为鲍彪改的不对,就批评鲍彪说他带错路啊什么。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和当代世界出版社,基本上是忠于原版多,原版哪怕错的,也跟着错下去。
不过有一些,在鲍彪的版本中,两篇是合在一起的,而在有些版本中是分开的,这个中华书局基本都会标注。
总体来说,中华书局的总体水平是非常高的,而且很适合现代人,虽然有些地方的编年是另外几个出版社都一样,中华书局不同,比如聂政刺韩,但是中华书局大多数策都有年代,大多数有区别的情况比较都对,有现代文翻译,有历史人物的身份和立场介绍,对一些演说练习的策也能准确判断出是假策,非常不错。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不怎么样,不推荐,至少没有上海古籍这个出版社里公认排第二的强。
朱本军的政治游说,总体来说适合新手,每一个策前因后果和当代应用的背景都讲得很详细,还有策之间的关联也比较全,但是看之前一定要打预防针,不能全信,错误很多,也是结合其他版本的看会比较好一点。
徐氏春秋因为做SLG,主要侧重他们在历史时间上的坐标,所以买的参考书也多倾向一些注释历史时间的,比如郭人民的,徐氏的注释非常少,注重一些当时背景,历史人物比如陈轸,犀首在不同时间所仕不同的诸侯,会记录上述各出版社各书的不同论点,供读者参考,像赵策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一些讲道理的他一个字都不注释。另外会根据SLG得知战国时期每一年各诸侯国版图的变化来对一些策进行时间甄别,别人都注的东西他会简略写一下,只有自己独特发现的东西会详细写,很多策文,如果各家的注释都差不多一样或者他认同,他就不写注释。所以不适合单独阅读。虽然是免费电脑软件。
最终结论是:没有哪一本能明确胜过另外一本,中华书局总体遥遥领先。
看你选择
如果是大致学习对话谋略的,当代世界出版社直接看译文版
如果想大致通读一遍,学习一些对话技巧,内蒙古文化出版社除了缺一些策,基本满足。
如果想全面学习一遍,但是又不想卷入各种不同的字比较的,推荐全面综合最强的中华书局,缺点就是没有不同版本比较,尤其是不同地方原文比较,其他方面都很优秀,背景介绍也就在徐氏春秋和政治游说之后。
中文系想把文言文学好的,推荐何建章,历史背景稍微有些介绍,要简单一些,看郭人民。
对战国史,如果想要看历史大环境的,对文言功底比较差的,建议读朱本军
徐氏春秋对春秋史一个字都不解释,对各家基本一样的东西也不解释,适合对春秋史和战国史都有基本了解的,而且基本看过一遍战国策,对大体意思都有了解,五期增加了历史背景和时势,还翻译了每段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主要内容之间的补充,为什么这句话后面跟下一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懒起来连每段开头前面谁对谁说也不写,所以一定要对照着原文看是谁对谁说。朱本军的本子也充分介绍了国际形势背景,但是徐氏春秋个人认为他的错误比较多。朱本军的地图的细节比徐氏的要好很多。徐氏的地图非常粗糙,也就一个轮廓。
想看战国策按时间顺序发展的,推荐柯镇昌的战国策文系年注析,然后里面出场的诸子百家历史人物会列出相当多的参考书,但其实最终能提供的信息极有限,而且很少。
徐氏春秋需要自己看视频,然后翻到自己要看的地方点暂停
https://www.acfun.cn/v/ac16331725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v41167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