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可怕的事莫过于虽然无知但却自以为知。 我们身处变化万千的世界,以不变应万变本是处世之道,但我们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不变”后面的规律和方法。面对各式流行风潮,不过走在了人云亦云的轨道上。
读《理想国》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很多深邃的道理,用了很日常的对话进行了记录。我们在洞穴理论中看到了自己的可悲,但也心存一点希望,这是第一次或者说是终于可以开始审视自己的无知了。通往自由和真理的道路必是充满荆棘,有了兴趣没有努力探寻,仍是枉然;有了思考没有兼容并蓄的心,也终将无功而返。(是时候去读胡适的《自由与宽容》了)。
本节的内容是关于柏拉图《理想国》中著名的“洞穴理论”,来自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哥哥格劳孔(Glaucon)的对话。通过今天的讲解,我们不但可以了解“洞穴理论”的基本内容,而且可以感受到苏格拉底娓娓道来的对话模式。“洞穴理论”是古典哲学最为重要的比喻之一,苏格拉底通过描绘洞穴以及洞穴里囚犯的状态,阐述的是人类的无知以及他们虽然无知但却自以为知的状态。除此之外,还解释了阻碍人类自由和获得真理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比喻也形象地说明了为什么即使面对真理,人类依然拒绝真理并固执地相信谬误的原因。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一活。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洞穴理论”给我们阐明的理念是我们以为生活中所谓的“事实”可能本质上只是真相的倒影,但是人们却如洞穴里的囚徒一样,把在洞穴墙上看到的倒影当作是事实的真相。我们自认为是真相的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可能在本质上不过是梦幻泡影的幻觉而已。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时刻反省、时刻警惕、时刻反思。那么在这一节的内容中,苏格拉底进一步延伸了洞穴的场景,具体是怎样阐述的呢?我们一同来继续学习著名的“洞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