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老公去看了文章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陆垚知马俐》,因为微信上评分挺高,但据说遭遇了低排片,害怕再不去看就看不到了。
观看完整部影片,我的感受是挺不错的一片子,有笑点、有道理,还记住了里面的好些个金句台词,比如:“生人可以变成熟人,可是熟人要变成了生人,就比生人还生分。”、“爱能让你骄傲如烈日,也能让我卑微如尘土。”
这些个斗嘴皮子的台词,说实在的挺抓人心的。因为经历过几段感情的人都心领神会了,他要表达的是什么。
后来在网上搜主题曲(就是我上面附的这首),一个链接到了文章同学的微博,发现几年前我其实就关注了他。只是很久没有点开了。
这时候,我不自觉的就翻了翻他最新更新的关于电影的博文下面的评论,居然还有一大堆人在给他贴着“出轨男”的标签,骂着“一日渣男终身渣男”的话语。当然还有更多不堪入目的言词,而不是对影片本身的评价。原来,“周一见”之后,大家一直都没有原谅他。
之前看过关于郭德纲关掉微博评论的一段采访。他说“很多人需要在一个没有后果的网络世界发泄,其实这就是人性里面有欠缺的地方。若真是实名制发帖,网络一片太平。面对面的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就是人性。”
人们好像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就格外的有包容心,因为自己最清楚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时候的细微感受,所有的事情的推动,都是建立在各种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轻松的把罪过推到任何一个因素上,而不是自己的原因。
我们会犯错,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情感中。而当每一次错误暴露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我们都会变成那个怕犯错的小孩,祈求众人原谅的目光,而不是冰冷的嘲讽。
记得刚接触第一份航空公司的工作的时候,因为我出票的失误,耽误了一个高级会员当晚去深圳的航班,没有赶上第二天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因此,我受到了公司的处分和罚款。
这些惩罚其实在我心里都不算什么,而我心底最大的负罪感其实是来自于自己的内疚。从那之后很长时间,我都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出票,即使做了也会神经质的反复检查很多次。
还好那位会员在消了气之后,再次出行的时候还选择找我给他订票,并向我表示已经原谅了我,要我之后做事一定要仔细。我的负罪感从他说原谅的那一刻才算消散,否则可能这个阴影会一直伴随着我的职业生涯,我又怎么可能做到后来的优秀员工。
在情感中也是一样,我们也都担当过“被伤害”和“伤害”别人的角色。因为有了种种经历,我们才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其实每个人的故事拍成电影都一定会很精彩,因为被镜头放大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才让人们看起来显得丰富而立体、真实和富有质感。
而现实中我们看不到很多人背后的故事,能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而已。我们却经常以各种非善意推测别人,但是很少去想是不是真的了解情况。
公众人物因为在聚光灯下必须比普通人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但是,公众人物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在谴责过后,他们可能也需要我们更多的包容与理解。
古人就有云:“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到虚拟世界咄咄逼人,只需要让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变得更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