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不是一个有毅力的人,手机在手的时候,会很自然的点开微信QQ、刷会儿微博和淘宝。
从周四也就是中秋开始,每天7点外出自习,三天下来除去睡觉玩手机的时间,我实际自习时间15h(第一天6.9h,第二天2.1h,第三天6h)。
因为需要和闺密汇报我每天的行测进度,所以,我带了手机。
以往每到期末了,为了不挂科,我也会硬逼着自己不带手机,从早上8点多自习到晚上8点多。那个时候觉得每天12小时,自己都快被自己感动了。
一直以为可以每天自习的自习效率达到10h/d的,但做了时间开销纪录后发现确实没有做到。
我现在在用的时间开销app是iHour。
我的流程是:首先把这段时间需要做的事情小类添加进来(比如:申论纪录一小时),当我准备看申论的时候,就点击开始这个项目,中间有其他事情打扰就摁暂停,直至结束点击结束。这样一段时间就纪录好了。
这样纪录我觉得有三个好处。
1:知道每日时间花销。
知道自己在某个项目上纠结花了多少,看下自己是不是在当天浪费了很多时间,方便之后的日计划制定。
统计了半个月,发现和暑假的状态差不多,我的高效时间(指你比较少受外界干扰做事效率最高的时间)还是在上午7点到10点,下午3点到6点。
这两个时间点便是我每天都需要好好利用的时间。大量的需要思考的事情或者集中的事情,我都会把大块高效时间分给他们。
2:快速集中注意力。
互联网时代,我们总会被各种事情所吸引。所以告诉自己的潜意识你此刻要做什么,提高专注力,便会很少走神。这个和番茄时钟法意义是一样的。
3:不被自己迷惑。
你可能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努力。比如当你在自习室刷微博、刷淘宝、看小说、睡觉等,这些时间就算无效花销了,而可能你经常认为这部分时间也是自习时间,然后自己被自己感动。
我一直相信一个观点:时间无法管理,但借助管理行为可以做到让时间更有意义。
如果你也想试下管理行为,可以试下这款APP(ihour)。或许能发现不一样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