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闺蜜这两个字,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名不副实”,“闺蜜”近几年仿佛已经被“妖魔化”了,“防火防盗防闺蜜”,这是提到闺蜜这个词我脑海中首先闪现的句子。
潇是我的同事,因为同为双鱼座,加上她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很快便熟络了。
她是个才女,钢琴谈的棒,沟通能力也强,英语口语秒杀科班出身的人好几条街,而家境优渥是我与她众多不同之处中最大的一点。因为这一点,我对她很是羡慕,但丝毫不影响和她的相处。
曾有认识她的人像《欢乐颂》中安迪评价关雎尔一样评价她:一看就知道是从幸福家庭出来的孩子。说完加上一句:性格好!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年龄越大,就越是会认为生活环境和出身足以左右甚至决定一个人的情绪、三观和胸怀。我相信:生在钟鸣鼎食的家庭、受过很好的教育、爱情婚姻幸福美满、才华得到发挥和认可、没有外界的恶意和攻击,这些足以让一个人胸怀坦荡、宽容大度、谦和有礼。
在此之前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但因为和潇之间发生的一些事,让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有一次,我俩周末聚餐,席间她问我:你平时不工作的时候都干什么啊。
说来惭愧,我是那种没有科学规划的人,所以一直羡慕那些把自己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每天向目标前进的人。
“没什么特别的啊。”我一脸边回忆边回答的状态。
“那你在家成天打坐啊你!”
她这句话说的很冲,我能明显感觉她说话的气流正以每秒100脉的速度喷向我,我说道:就是看看新闻啊,出去逛逛之类的,确实没什么特别的啊。她这才舒了一口气。
这是第一次,我隐隐觉得她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性格好”。
但我还是安慰自己过于敏感了,本来我俩就是很搞笑很能说,一句话而已,不必放在心上。
有一段时间,我想捡起20年前的绘画,她也正在研究当中,于是我俩时不时就会交流下,我告诉她我小时候学过半年的画画,就是周末去听两个小时课的那种培训班,感觉自己之后这些年一直都没画,好可惜。她也在涂鸦当中,咨询了自己已成大咖的姥爷,又上网做了很多功课,说自己也要画一画,给我推荐了辉柏嘉彩铅笔,又说了自己对水彩画特别感兴趣。
有积累才有收获,所以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擅长画什么,但我认为自己的构图能力还不错,或者说模仿能力较强,喜欢画人物,于是我买了本人物绘画的书,近3个小时一气呵成了一个人物画像。
我传到了朋友圈里,不少同事留言点评:
“真看不出来,嘉嘉人才啊。”
“画的确实不错,以前学过吗?”
“厉害厉害”。
“惊喜!”
“牛逼,这得是至少有5年美术功底的人才能画出来的吧。”
即便画的有不足,但受到了肯定心里还是小小的兴奋了一下,这边微信传来潇的文字:亲啊,拜托你下次能不能画的很有样再往朋友圈里传啊,你看看人家大咖都怎么画的吧,你都快把一个正常人画成不正常的啦!!
吧啦吧啦吧啦,她紧接着语音“教育”了我大概10分钟,我顿时感到很蒙圈,她的反响为什么这么激烈,谁都知道我是业余的,不是专业级选手,而且发朋友圈也是个自娱自乐,和大家有互动,收到一些鼓励和认可,朋友圈又不是“炫技场”,非要自己创造出一副“举世杰作”震惊四座!她的反应让我有点迷惑。
第二天,大概觉得自己头一天话说的有点重,潇微信给我看了几个大家画的人物像,让我照着画,我默默的接受了。
在我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潇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你去考事业单位吧,拿出你考研的劲头来”她说。
“我考研的岁月心是很乱的,现在也好不了哪去,我再考虑考虑吧”,我说。
“哎呦喂,好吧,我考研的时候心也很乱,但是我没考上”,她表情明显从认真变成了嘲讽。
一日,潇语音问我还在画画吗,我说:我唯一的一点“天赋”大概就是做和艺术相关的事了,当然行为艺术和女高音除外,我妈画过的画在她18岁的时候已经被邻居同学什么的抢空了。
“那你怎么不像你妈呢!!!”
不知道哪句话刺激了她,她声音顿时提高了好几个分贝。缓了大约几秒钟,她说我画了一幅水彩画哦,别忘记给我点赞哈,我点开她的朋友圈,里面躺着一幅很美的水彩画,我动了下手,给个赞。她看到后说:我上次把水彩画传到网站上,几天就收获了200个赞。
接下来我在没有学习的情况下又画了一幅人物像,潇语音说:你看,我就觉得你不擅长绘画,而且你也没有天赋,你说你一个小时候作品被培训班拿去参赛的人,怎么还画不太好呢。
“我觉得你画的水彩画不错”我说。
“是吗,我姥爷说我对这类画有艺术天分,而且我还从没学过绘画,不管咋说,你还学过呢”。
我差点想一针见血地说:你不要忘了,我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不曾学习过任何和艺术相关的技能,也没有艺术熏陶,半年的周末美术学习加起来时间不会超过100个小时,在这之后再没画过画,几乎等同于零基础。而你,10年的钢琴学习已经让你在艺术上有了足够的功底,而艺术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声临其境》中很多演员也能把声音模仿地惟妙惟肖,就是因为多年的演艺生涯让他们有了深厚的台词功力和精湛演技。
不想反驳她或做更多解释,但觉得心有点累。
暑假的一天,我参加短途游,路上遇见个小女孩,看起来很喜欢我,于是我就和她聊天,让她看了我几个好伙伴的照片,也让她看了我的画。
“你画的是这个姐姐吗?”女孩问。
“啊?谁啊?”我一脸惊诧。
“就是这个姐姐。”她指着潇的照片说。
“不是不是不是,我画的是谁我也不知道,是一本教画画的书里面的人。”
事后,我和潇打趣道:小女孩以为我画的人物像是你呢。
“这孩子眼睛瞎啊。”潇回复。
我愣在那里,检讨自己是不是做了很没分寸的事,但更让我震惊的,是“瞎”这么狠的字眼居然能从潇那里听来,而且还在说一个毫无恶意、不明真相的孩子!
想到潇的这些反应,再回想起我学生时代的两个伙伴A和H,发现她们的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在我郁闷时,她们会开解我,客观地帮我分析利弊,和我共享开心的时光,一起捧腹大笑,一块交流讯息。
但同样的,她们都会“呛”我,A的呛法和潇如出一辙,我考上研究生后,得知要有不菲的学费要支付,开心的同时也有隐隐的担忧,A喷到:那不是你自己愿意考的嘛!怪谁?
研究生毕业那年,我们宿舍集体报考了公务员,大家都一样,没看两眼书,去参加考试就是为了做分母,A打来电话——
“报考哪了?”“几个人竞争啊?”“什么城市啊?”“啥要求啊?”“什么时候考啊?”一连窜的问题问的我头晕目眩。接下来是攻击性的一句:“咋的,还不能和我细说啊,你就说呗,怕啥的!”
“你心也太高了啊,报个偏远地方的基层公务员,不限专业的,专科以上那种就行。”这句结论直接让我透心凉,如果报考这种,我宁愿不读研,Never or best是我大部分时候的坚持。
H的呛法更让我“匪夷所思”,因为大一的贪玩,没得奖学金的我大二开始发愤图强,得了二等奖学金,H吵嚷着让我请客吃饭,我看出她的愤愤然,问道:为什么?她说:要是没有我们给你垫底,你怎么会有得奖学金的机会,还不是我们让你得的!
她们的问法也很像,诸如“下一步什么打算啊?”“平时都忙些什么啊?”“晚上回家都干点啥?”“然后呢?”“你一个人啊?”“你打算怎么办呢?”
好多次,我都怀疑她们变成了我的“监视人”,好像我不管什么时间在做什么,都要一一向她们汇报,如果稍有信息疏漏,一定会被她们“呛”。
其实,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人所亲近的闺蜜的心态,一些比较有控制欲的人,表面看起来不喜欢竞争、不屑于攀比、内心强大、才华横溢、人缘很好,你有难她们会帮你,你有乐她们会适时送上祝福,但她们不允许你有光芒盖过她们的“潜质和行动”,成为闺蜜的条件五花八门,可以因兴趣而合,因爱吃而合,因利益而合,因感动而合,但能成为你闺蜜的人,大部分都是和自己差的不太多的;或者对方有哪几方面胜于你,或者她认为你和她差不多,因为有句话槽理不槽:没有人希望身边有个神,让大家把自己当成傻逼。
你们本来同步前进,但你忽然生出了“差儿”,快了她几步,她不能直接呵斥你:赶快回到原点!但她们可以用各种“不露骨”的话来动摇你的决心和信心,一把给你拽回原地,和她齐平,她们不想你走的太快,因为她们会不安,会寂寞,会嫉妒!
她们不是不了解你,是不愿意承认你的“优势”,比如我说我考研的时候心乱,想表达的是真实的情绪,但在潇眼里就是“装逼”。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我检讨了一下自己,最需要做的,就是减少对她们的“情感依赖”和倾诉,人与人交往就是这样,往往你和一个人不够亲密,那你一定不敢“随便”和她说话,因为你不了解对方的脾气秉性,你会有敬畏感。而如果你和对方亲密无间,可以托付各种心事,可以抱团取乐,在这个安全区内,你给了对方“消遣”“轻视”和闯入你世界“监视”你的机会。
“人都找软柿子捏”是古人留下的经典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因为我们好脾气,对方才可以放肆无礼,我们义正言辞,不容怠慢,也不会受到这样的礼遇。
至于“性格好”,我只能说,特定环境下,没有利益冲突,红口白牙的,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她们对外情绪管理的好,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脾气好是我们对待外面世界最好的一件衣裳。所以人们常说:遇事见人品。很多人,只是给了周围人一个好性格的假象。
和她们的友情,呵呵,就慢慢的淡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