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本无所谓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活着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确保基因的传递。这是生物本能的需求,包括呼吸、心跳、进食、消化、繁殖等基本生命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满足和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在寻求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这种追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愉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哲学家们探讨生命的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应该为自己创造意义。这种意义可能在于个人的选择和行动中,而不是外在的固定目标。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解释,一些宗教认为生命是为了实现某种神圣的目的或是灵魂的进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这些可以是追求知识、创造艺术、帮助他人、实现个人梦想等。这些目标赋予生活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如家庭和社会责任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生活的重要部分。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每一个选择和行动都在塑造我们的生命。无论选择安稳的生活还是追求激情和冒险,生活的价值在于每一个当下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在中国文化中,生命的起源和维系被看作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非某个人外在神的创造与控制,这种观念存在是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之上,认为万物皆由天地所生,人与万物之间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便是对这种生命观的深刻阐述,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同胞,所有的物都是同类。共同构成天地间的生命共同体,中国文化中的生命观是具有鲜明的群体生命观和连续生命观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用“火尽薪传”来形象地概括。生命就像一根燃烧的木材,这根木材烧完了,那根木材接着烧。因此,中国人延续的生命观是把个人融入集体,强调个体是整体系列的一员,个体消亡并不影响系列的延续。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相联的,所谓天地生之本,先祖类之本,君师治之本。这种观念落实到个人身上,使每个人都注重自身人生品质的境界提升,强调积德和个体完善。因此我把这种生命观称作“大生命观”。“大生命观”使人们不会竭泽而渔,而是鼓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对社会人生是非常有益。

      生命观还决定了彼此不同的文化特性。中国人关注现实世界,强调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跟万物相处,与万物既一样又不一样,人为万物之灵,在万物之中最为尊贵。人有思想、有精神生活,人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相结合的高级生命体。

中国文化认为人与天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所谓“天地人三才”。在这个世界里,怎样做人是一个大问题。基督宗教强调神告诉人该怎样做,中国文化认为人应该自己认识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不管做“神”的奴隶,还是做“物”的奴隶,都是自我主体性、独立性的丧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什么来管束的?大家会说:心啊,或者用现代的话讲是“脑子”。“心”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心是一身之主”,“心”是一个人言行举止的主宰。《管子》有一篇叫《心术篇》,分为上下两篇。《心术篇》里讲,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心是一身之主,主宰、管理五官。我们的五官与外界色、声、香、味等事物接触。如果心能够管住五官,五官能管住外在事物。相随心生,心神合一。心理活动与外部表现可以影响生理健康。现在社会人们所说的心流就是,心神合一的内在体现。

      心神是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统一:中医认为心是主宰人体精神活动的重要脏器,心神则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心神合一可以使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保持平衡。不为外界所动,心态平和:心神合一也是一种心灵状态,强调不为外界所动,能够做到心态平和、心平气和。身心归位:身体回归本位,各个部位、各个细胞充分运作,整体和谐;精神回归本位,意识聚焦,专注内在。

使命导航:找到自己的天赋使命,专注于自己的天赋使命,进入心神合一的境界。愿力加持:大愿得大智,小愿得小智,愿力是一个人智慧开启的能量密码。清心寡欲:清心寡欲,见素抱朴,恬淡虚无,达到心澄神清的境界。心神合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意义。儒家倡导精一功夫主一功夫,强调凝神专注。佛家提倡心无挂碍,相不住心,心不着相,追求心灵的纯净和专注。道家:提倡为道日损,专气至柔,追求心神合一的纯粹能量状态。如果五官被外界事物管住了,看到美味就管不住嘴拼命去吃,看到美色就管不住眼睛拼命去看……这样,五官也就管住心了,心术就坏了。汉代《淮南子》说:“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圣人根据自己的肚量吃饭,吃一碗就够,那就不再多吃。“度形而衣”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来裁衣。“节于己而已”,你觉得适合自己就行。这样,贪污之心从何生起?

    人在天地之间是什么?人就是天地的一颗心。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同理想”“小康社会”出自《礼记·礼运》。这篇文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人者,天地之心也”。我们想一想,人是天地之心,你这颗心一动,天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是不是很大的变化?所以,人要管住自己的这颗心,人类也要管住自己。张载四句教,第一句叫“为天地立心”,这句话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古人已经认识到人是天地之心,我们要给天地立一颗正心。

      正心是不是活着的意义只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也许活着本无所谓,最后留下来的只是几个所谓厉害的名字而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