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哩!”
钱穆说
君子:此君子指在上位者。
修己以敬:即修己以礼也。礼在外,敬其内心。
修己以安人:人与人相处,己不修,如何安人?就一家言,一己不修,一家为之不安。就一国与天下言,在上者不修己,即在下者无得安。
修己以安百姓:安人之人,指政府百官与己接触者言。百姓,指社会群众与己不相接触者言。一己不修,即政府群僚皆为之不安,连及于天下众庶亦为之不安。人道莫大于能相安,而其端自安己始。安己自修敬始。孔门本人道论政事,本人心论人道,此亦一以贯之,亦古今通义。
尧舜其犹病诸:病,苦其不足。《论语》又云:“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笃恭即修己以敬。天下平,即百姓安。今试问一人笃恭,遂可以平天下乎?故曰“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尚嫌有不能,自尧、舜以下,能笃恭,能修己以敬,岂遂能使百姓安而天下平?子路屡问如斯而已乎?正疑仅此之不足。然世固无己不安而能安人者。亦无己不敬而能敬人者。在己不安,对人不敬,而高踞人上,斯难为之下矣。孔子所言,悬之千百世之后,将仍见其无以易,此所以为圣人之言。故欲求百姓安,天下平,惟有从修己以敬始。至于百姓之不尽安,天下之不尽平,尧、舜犹以此为病。孔子盛推尧、舜,而《论语》言尧、舜其犹病之者凡二见,则人力有限,所以君子又贵乎知命。
南师说
子路问,人究竟做到怎样,才合乎一个君子的标准?儒家对学问道德到了相当标准的人,有一个名称叫“君子”。你能以非常严肃、庄重、恭敬的态度,修正自己心里的思想,和外表的行为,这就是君子。子路说,只是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还有,你自己的修养做好了,随时能够庄严、恭敬以后,进一步要利人、利社会。子路又说,这样就对了吧?孔子说,这不过是第二步,还要利天下、利百姓;(以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人民,再扩大就是人类。)利益所有的人,这才是君子。不过孔子又补充了一句说,如果自己的修养做到了,能再把这种修养,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可以利社会、利国家、利世界、利天下,以安百姓。就在尧舜做起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缺憾,还是可以挑毛病,总难做到十全十美的,何况我们?!
傅佩荣说
“以敬”代表你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敬”这个字就是认真负责的面对所有的一切。所以一个人修养自己到最后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对任何事情都认真地去做,绝不要以为什么事情是小事。我们做事的时候当然会分辨事情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任何事情只要是我要做的,别人以为再小的事,我都认为是重要的。
读后感
修己以安人!人做的事情,要是违背天道,都是很危险的。
天道的规律,一定高过你的小聪明。这样子人类会更谦卑一下,对天地,对鬼神,对大自然,都有敬畏之心。而不像现在,许多人都是无所畏惧。很可怕。但现在人很少有这种敬畏心。
以前讲过唐朝李淳风算唐朝命数的故事:他告诉唐太宗有个姓武的人来夺他天下,而且人已经在宫中。唐太宗说,那我就杀掉宫中所有姓武的,这样就断了祸根。李淳风说,这个是你李家本来的劫数,但还算好,这个人还算仁慈,以后会将天下还给你李家。
如果你杀了她,就会感召更坏的人来了这个劫数,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见他这么说,唐太宗就听从了。
现在人缺乏的就是李淳风的这种智慧。
许多都是靠强硬的手段来,打官司,或者找关系,这些都很损福报的。
目前你能赢,是因为你福报大。但只要人的斗争心在,像你去打官司,不管是输了,还是赢了,承负都会跑到你身上来。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不与天地斗巧,就是不要违背天道去争,要顺应天道。
“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不是“争”利益,而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你应该做的,你能够做的,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兹心以为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对自己也会有益,利他和利己不但不矛盾,而且是和谐统一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顺应天道,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不必争。是你的总是你的,挡也挡不住;不是你的,迟早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