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书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承诺指的是为关系负责,为自己在关系里的全部感受负责,包括自己对对方的感受。
如何理解这句话?
以前一直以为承诺是对别人负责。原来承诺也是对自己负责。
1“为关系负责”:
这不是指一个人要承担关系中所有的任务、问题或过错。
而是指主动承担起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角色、行为和选择所带来的影响。
意味着不把关系的好坏完全归因于对方或外部环境,而是看到自己是如何参与其中、塑造了这段关系的动态。
2. “为自己在关系里的全部感受负责”
这是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一点。
承认并接受: 关系中产生的所有情绪(喜悦、愤怒、悲伤、恐惧、委屈、失望、爱意等)首先是你自己的体验。
不归咎于对方: 虽然对方的言行是触发点,但最终决定你如何感受、如何解读和回应这些言行的,是你自己。
比如:
对方没有及时回信息,你感到焦虑或愤怒。负责的态度是:“我因为他不回信息而感到焦虑/愤怒了。”
然后去探索:“为什么这件事会让我有这种感觉?是我内在的什么信念(如‘不被重视’、‘被抛弃的恐惧’)被触发了?我过去是否有相关经历?”
对方表达不同意见,你感到受伤或不被尊重。负责的态度是:“他的不同意见让我感到了受伤/不被尊重。”
然后去思考:“是我对‘被认同’的需求特别强烈吗?是我把‘意见不同’等同于‘否定我这个人’了吗?”
管理自己的情绪:负责意味着不要求对方为你的情绪买单(比如“都是你让我生气的,你必须哄我开心”),而是学习识别、理解、接纳并最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反应。这包括健康的表达方式。
3. “包括自己对对方的感受”:
这是对第二条的深化和扩展。
你对对方的感受(喜欢、爱慕、欣赏、厌恶、怨恨、失望、同情等),同样是你内在世界的反映。
不绝对化自己的感受: 认识到“我觉得他自私/冷漠/不可靠”等感受,并非绝对真理,而是基于你的视角、经历、期待和解读方式。
探索感受的根源:负责的态度是去探究:“为什么我会对他产生这种强烈的喜爱/厌恶?这种感受满足了我什么需求?是否投射了我自身的某些特质(正面或负面)?是否与我过去的某些经历或未满足的期待有关?”
区分感受与事实: 理解“我对他的感受”不等于“他就是这样的人”。这有助于避免因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对对方进行武断的评判或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