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亲爱的有书书友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共读《金陵十三衩》的第一部分--窑姐进入教堂,和唱诗班发生冲突。
1937年12月13日,对于南京来说是个苦难的日子。这一天,气势汹汹的侵华日军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南京大屠杀中有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30万。侵华日军这令人发指的行为,震惊了中国人民,更是震惊了世界人民。
作家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讲述的就是侵华日军入城后发生在地狱般的南京城里,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故事。
作家严歌苓喜欢以大历史为背景下,书写极端困境下的女性传奇,《金陵十三衩》这部小说也概莫例外。
有人说,这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最悲愤的故事,而我觉得还是一部最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02
故事开头“我姨妈书娟是被自己的初潮惊醒的,而不是被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这对于我姨妈书娟来说是大事件,这也更是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接下来作者描述了这是一个疯狂阴惨的末日清晨:成百上千打着膏药旗的坦克和装甲车排成僵直的队阵,进入停止挣扎、渐渐屈就的城市,竟也带着地狱使者般的隆重,以及阴森森的庄严。这样的描述让人有点不寒而栗。
其实这一天南京城门洞开了,入侵者长驱直入,路上一具具尸体被履带轧入地面,一具具血肉之躯眨眼间被印刷在离乱之路上,在沥青底版上定了影。这又是多么惨烈的一幕啊!但这就是那天南京城最真实的写照。
是啊!那一天成为中国历史最耻辱的历史,永久地定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被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没齿难忘、刻骨铭记。
也是在那一天,生活在美国教堂的我的姨妈书娟和七个同屋女孩看见无处可逃的两个年轻女人骑坐在墙头上,花花绿绿的衣服乍泻出来,形成了与教堂庄严迥然不同的景象。我的姨妈书娟也第一次见到了她心目中鄙视着的“贱女人”,那个差点抢走她爸爸的玉墨。
原来是无处可逃的窑姐就这样张扬地翻进了美国教堂,虽然受到了英格曼神父、看门的阿顾和烧锅炉的陈乔治等人的阻止,但最终一番冲撞后还是进入了教堂。
因为这里是美国的地界,是她们心目中最安全的地方。
03
窑姐的身份让她们与这里格格不入,甚至在找寻翻入院墙时丢失的麻将牌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言语和肢体冲突,她们就这样忍气吞声地活着,因为教堂外面随时都面临死亡。
傍晚时分,一声五雷轰顶般的巨响后,窗子玻璃咯吱吱直颤,一泼泼灰尘从摞起的圣经上倾落,所有人都被连续的炮声震慑,畏缩着,恐慌着,满脸的苍白。
炮轰一直持续到中午,女学生们下午被英格曼神父召集到教堂坐待弥撒大厅,她们知道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接下来神父告诉她们日本军队占领了她们的总统府。
神父说:“孩子们,这一天是公元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是你们民族最不幸的一天。”
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最不幸的一天。
女学生们哭了一阵,突然听见响动,转脸看过去,十几个窑姐站在后面,很想打听出了什么事,却又不敢打听。在这样的日子,谁不关心动荡的时局呢?
在吃饭的时候,个子矮的豆蔻盛汤不知要领,汤三番五次倒回桶里,被女学生嘲弄一番后,还被骂做“烂冬瓜”,豆蔻和女学生们互相厮打起来。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今天我们已经将《金陵十三衩》的第一部分读完了。明天我们将一起共读本书的第二部分——教堂收留伤兵,伤兵窑姐一起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