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单位业务异常繁忙,添加了一项紧急又重要的临时性工作,双休日被取消,同事们一个个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负责这项临时性工作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汉子,性格急急火火。
这天,我网上操作不会,请教她。她在电脑屏幕上“啪啪啪”一通点击,看得我眼花缭乱,一脸茫然,满脑浆糊。
“我不懂。”我一脸懵逼。我是个慢性子,学新知识总是慢别人半拍。
“…这还不懂?!”她大嗓门地叫嚷,言外之意是这么简单的操作都不会,你白痴呀。
我被吓住了。
“不懂。”我摇头,诚实地回答。
她开始启动不耐烦模式。
“我教不会她,你们谁来教一教她?!……”她环顾四周。
有人走了过来,来解围。
“静姐,你不笨,你能学得会!一定学得会!……”她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转换为唠叨和安慰模式。
我的心也跟着着急上火,情绪的火苗被点燃,蹭蹭地往上蹿,火烧燎原,全身不舒服,开始讨厌她连同这次工作。
回头想想,有时候,我就是她!
对有些人报过来的表格,只需看一眼就立马怒火中烧:这么简单的错误也会犯!上报前就不会审核一下吗?!恨不得把犯错者从电话另一端拽到跟前,猛踹他两脚!
电话拨过去,要求犯错者重新上报,语气里不免带着愤怒、抱怨和戾气。
这时,我传播的就不仅是观点和知识,更多的是坏情绪。
坏情绪具有极强的传染力。对方口头诺诺,心中窝火,于工作又有何益?
我想,我应该换个语调,平和而坚定,删除坏情绪部分。
我开始注意到,很多人说话都是词句冗余,啰里啰嗦,在原本干练的句子后加上太多不必要的信息。比如下面常见的问答:
问者:“应该选择哪一项?”
答者:
“选择第一项。我以前不是告诉过你吗?!”
“选择第一项。我在培训时不是讲过一次吗?!”
“选择第一项。我不是明明告诉过你一次吗?!”
……
问者想要只是“选择第一项”这个明确的答案,而答者却再给出正确答案后,附加上一句“我以前不是告诉过你吗?!”略带责备的话。
不要小看后面这个小小的责备句,这个句子是含带坏情绪的,表达的是对问者的不满,若语气再冲一些,可能会引起不小的误会。而答者,往往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都讨厌整日唠唠叨叨的妈妈,虽然她养育了我们,给我吃穿住行。
同理,答者的后一句话的“过”会完全覆盖前一句话的“功”,功过相抵,答者对问者没有了任何恩情。
请启动我们的意识,试着放弃第二句话多余的话吧。
我还发现,多余的话和坏情绪还会降低人的智商,影响人们正常发挥,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根据《稀缺》理论: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会影响人们在其他行为上的表现。人是感性的,多余的话及其附带的坏情绪会占用人们大脑中的“心智宽带”(Mental Bandwidth)。当人的“心智宽带”不够用时,心智能力也随之出现全面降低。
既然坏情绪的干扰对工作的开展没有好处,那么,我们如何把坏情绪从我们身体里抽离出去呢?
如果身边恰好有一个这样的模板,我们依葫芦画瓢地学习榜样就会轻松很多。
真巧,我的一位前领导——乐观开朗的张副局长正是这样的典型。
一日,我们这位张副局长走进大局长办公室,不到两分钟。只听隔壁十几平方米的大局长屋里内传来风云变幻之声:轰轰隆隆,电闪雷鸣,不一会儿,北风呼号,墙缝在呜咽,紧接着,哗啦啦,大雨倾盆……
我们都屏住呼吸,大气不敢出,老老实实地等待着,等着张局长从大局长屋里走出来。同时也在等待乌云蔓延,另一场雷阵雨的接踪而至。
张局长终于从大局长屋里走出来了。他一脚跨出门槛,耸耸肩,抖落灰尘一样抖动一下身体,然后笑口张开,露出满嘴的白牙!满面春光!好像刚才大局长训的不是他一样!
接着,张副局长把我们叫到他办公室里,微笑着告诉我们哪里错了,应该怎么做,语言精准简洁,思路条理清晰,我们频频点头,好似在春风里坐了一个小时。
后来,张副局长调走了,有位同事黯淡地说,“张局长走了,我们都成了没有爹娘的娃了。”
我们一直记得他的好。我还记得他曾说过,“我们的心要像筛罗,孔要大,把坏情绪都漏下去,上面只留下大的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