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见”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五种错误的见解,它们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这五见包括:
- 萨迦耶见:即“身见”或“我见”,执着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和“我所”(属于我的东西)。
- 边执见:即“边见”,执着于极端、片面的观点,常见的有“常见”(认为人死后永恒不变)和“断见”(认为人死后彻底消失)。
- 邪见:否定因果报应、轮回等基本佛教道理的根本错误见解。
- 见取见:这是您问的重点。
- 戒禁取见:执着于错误的戒律和修行方法,认为通过这些可以达到解脱。
“见取见”的详细解释
“见取见”是五见中非常关键和微妙的一种。它的核心意思是:将自己所坚持的错误见解,执着为最正确、最优胜的真理。
我们可以把它拆解为“见”和“取”两部分来理解:
· 见:指各种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在这里特指前面提到的“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等错误的见解。
· 取:是“执取”、“执着”、“抓取不放”的意思。
所以,“见取见”就是 “对(错误)见解的执着” 。它不仅认为自己的见解是对的,还进一步认为这是最殊胜、最究竟的,并因此产生强烈的优越感和排他性。
“见取见”的主要特征:
- 执劣为胜:把低劣的、不正确的见解,错误地当作是优胜的、完美的。比如,一个人持“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他不仅认为这个观点正确,还坚信这是世界上唯一科学、理性的世界观,并鄙视持有其他观点的人。这种“认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的执着,本身就是“见取见”。
- 是非之主:它是一切争论、对立和思想冲突的根源。因为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见”为最优,所以无法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产生矛盾和纷争。
- 修行的大障碍:在修行上,“见取见”表现为对自己所学的某个法门、某个理论产生强烈的优越感和门户之见,认为只有自己的最好,别人的都不如自己。这种心态会阻碍学习者吸收其他有益的教法,变得固执己见。
举例说明:
· 哲学思想领域:一个唯物主义者执着于自己的理论,认为它是唯一真理,并彻底否定一切唯心主义思想的价值(或者反之亦然)。这种“执着于自己的见地为最优”的心态,就是“见取见”。
· 宗教信仰领域:某个宗教的信徒,坚信自己的神是唯一的真神,自己的教义是唯一的真理,并因此贬低、排斥其他一切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优越感和排他性,是典型的“见取见”。
· 日常生活领域:两个人争论一个社会问题,双方都坚信自己的看法绝对正确,完全听不进对方的任何意见,并认为对方愚蠢、不可理喻。这种对自我观点的顽固执着,也是“见取见”的体现。
总结来说:
“见取见”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思想上的我慢” 或 “知见上的陷阱” 。它警告我们,错误不仅在于拥有了一个错误的想法,更在于对这个错误想法坚固不破的执着和自以为是。
因此,佛教修行强调要破除“见取见”,培养开放、包容、不自以为是的心态,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