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特工片,先想起谁呢?
詹姆士邦德?Of course!
碟中谍,阿汤哥?Reasonable!
但要说起新晋偶像,非王牌特工莫属。
第一部《王牌特工:特工学院》2015年上映,8100万的制作成本带来了2.2个多亿的票房收入。盆满钵满的同时,口碑一致好评:
豆瓣评分:8.4分,好于94%的喜剧片和97%的动作片
烂番茄评分74%,观众爆米花评分却远超评论界高达84%。
“在看电影的时候,人们忘掉了观影守则,只是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喊出来——‘等等!什么!!!’”——Richard Roeper
故事讲述了在英国有一个不属于军情六处、FBI、CIA、克格勃的特工组织,名字叫做kingsman(请不要叫我王的男人)。 领头人代号亚瑟(正对应亚瑟王)手下——教官梅林是亚瑟王的挚友,特工兰斯洛特和加拉哈特(忠诚勇武的圆桌骑士)。故事就是讲述了这个秘密组织招新,男主角艾格西从街头小混混逆袭成长为绅士特工的故事。
既然是现代版的亚瑟王和圆桌骑士,自然尊崇的是绅士的法则、科技的武装。哪怕是打斗,也不能失了仪态。眼镜不能掉,定制西服不能脏。一尘不染的皮鞋暗藏机关,稍一启动便是夺命的毒刃。哪怕随身携带的尾戒和打火机,也是电击器和手榴弹。
仿佛坐在电影院里都能闻到伦敦迷雾的味儿。
“Manners maketh man.”
科林叔冷静克制一字一句地说出这一句的时候,配合每个词做潇洒地关上了门做好了打斗准备,就像教官将要教训那些没有礼貌的毛头小子,帅爆了一脸有没有!
如果打斗配上紧张激烈的音乐,那也充其量只是一个普通的动作电影,但每次的打斗,音乐似乎都应景地配合当时的场景,以成龙式的“就地取材”体现出不可言说的协调和轻松有趣!
没有讽刺,这就是一部还不错的动作电影。我不知道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是怎么样看待彼此的,我最喜欢的外教Nathan在他的朋友圈里曾经发过:
“Britain and America. Two countries divided by a common language……and a great ocean, thank Christ”——The Pub Landlord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微妙情感啊?两个看似合拍的兄弟其实心怀罅隙?
电影第一部,大反派典型美国嘻哈打扮。和这位大反派做“魔鬼交易”的,还有端坐白宫镜头一扫而过的奥巴马。最重要的是,剪掉的教堂喋血片段,也发生在美国。
电影第二部更是直接,美国总统成了隐藏的第三大反派——他希望假借大反派、二反派之手铲除所有的吸食毒品的人。
但是这并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讽刺剧,所以它需要有一个轻松的外壳来包裹,幽默就是最为合适的包裹。
同样是科林叔,同样的台词,在第一部第二部中同样演绎,结局却大不相同。一个帅气秒杀所有毛头小子,一个被毛头小子狠狠打趴——你以为你的harry回归了,形已经回归,神还欠几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幽默就是一种在想象和现实中的巨大反差的产物。
《王牌特工》中有不少致敬桥段,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亚瑟问艾格西为何为他的狗取名为“J.B”时,他自己先是猜测是取自James Bond,而后又猜Jason Bourne,两个猜测都被艾格西否定了之后,很多观众估计已经在猜Justin Bieber了,没想到答案居然是Jack Bauer,让很多人颇为失望。没错,察觉到了吗?这个桥段讽刺的就是你们这帮沉醉于美式快餐文化的“肤浅的人类”。
英式幽默通常都以一种严肃的方式表达出来,开玩笑的人保持一种自己“皮肉都不笑”的表情,有时候甚至让人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笑。在开玩笑时保持高冷和淡定,是能够说出英式幽默玩笑的必备技能之一。幽默也是一种在诙谐与严肃两者的交织中形成巨大反差的产物。
如果你还没去看,爱奇艺看第一部,第二部正在影院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