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深处觅烟霞】No8.《琐记》三讲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同学们好,我是田玲。今天我们要一起了解鲁迅的《朝花夕拾》里的《琐记》。提起《琐记》,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人,当属衍太太了。

我曾经在班上问学生:你们怎么看《琐记》里的衍太太啊?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执一词,值得肯定的是所有的看法都可以在文中找到依据。将这些观点归拢起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衍太太有颗童心,理解孩子们的所作所为;二是衍太太并非真好人,希望别人家孩子淘气调皮捣蛋,没有出息;三是衍太太品行恶劣,不仅当着众人面撒谎还怂恿鲁迅做家贼并且散布流言。其实,人总是立体的,多面的,总要放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其利益的立场去看,而且,很多时候,一个人,便是一类人的代表。

那《琐记》第一讲,我们就来剖析一下那些个“早经看熟”的衍太太们。

第一讲  “早经看熟”的衍太太们

同学们注意,是“们”,可不是一个哦。那我们从点看面,看看衍太太是在什么背景下登场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鲁迅的家庭情况。

我们都知道鲁迅小时候是少爷,长妈妈和祥林嫂都是他家的女佣,家里长工忙月都雇佣,可见他原本生在小康之家,为什么后来父亲生病以后便奔走在当铺与药铺之间了呢?

原来,鲁迅那身为内阁中书的祖父周福清,为了给儿子周伯宜也就是鲁迅的父亲谋个举人,用一万两银子贿赂考官,事情败露,被判“斩监候”。为了保命,散尽大半家财,此后每年都得一大笔银子去打点来保命。丢了官还得花钱保命,小康之家也禁不起这样折腾啊!就这样,家道渐渐败落了。等到他父亲因病去世,更是雪上加霜,家境日益艰难。说到这里,咱们顺便啰嗦几句:大家想想,他祖父的行为是不是也警示我们,切不可做那些蝇营狗苟、违法乱纪之事呢?一旦做了,则害人害己。

言归正传。经历了家庭的变故,鲁迅的思想也开始发生转变。他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同学们都知道“患难见真情”,当生活坠入困顿,最能见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了。对于鲁迅来说,这“真面目”首先来自于明争暗斗的家族。

按理说家族应该是一个群体,大家族的争权夺利定然不止一人,但鲁迅没有直接写家族斗争,尤其是有地位有权势的家族成员的所作所为,而是以无足轻重的衍太太为代表,折射整个家族的“真面目”。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衍太太。她是何许人也?她本是鲁迅的堂叔祖周子传的太太,由于周子传去世很早,她竟然与小一辈的族人周衍生住到了一起,因此周子传太太就有了“衍太太”的绰号,难免有族内乱伦之嫌。但鲁迅在《琐记》里并没有介绍衍太太,更没有直接点破这一点。只是客观地回忆了自己还小时,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一事。

同学们不要小觑称呼,大家看,鲁迅在这里只说是“她的男人”,并没有说是“丈夫”,所看之书应该为《春宫图》,而且还拿不懂此事的小孩取笑,这大概就是在隐晦暗示她淫乱的事实。因此对于这个按说是长辈的女人,鲁迅不屑于称呼其婶婶之类,而是说衍太太。就这样一个为家族所不齿的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推测一下,恐怕这些人里,衍太太的行径应该算是最轻微的罢。

倘若同学们从表面上看,这个衍太太似乎很理解孩子们,对孩子们挺好,也很受孩子们欢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她决不告状。“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是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所以孩子们“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其次,她决不制止小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例如冬天吃水缸里结的薄冰,不仅不制止,还怂恿看谁吃的多。再如孩子们在庭院中比赛打旋子,她非但不制止,还帮忙计数。第三,调皮捣蛋受了伤,她决不埋怨。“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衍太太决不埋怨,而是立刻用烧酒调了水粉给擦。这样看来,衍太太这个人还不错,深得孩子们的心。

可同学们想想啊,可为什么她对自己的孩子狠,不这样呢?文中没有具体写她对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狠”,却写了其他母亲的做法。应该暗示我们,衍太太对自己孩子和其他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多半是一样的,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大抵如此。然后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衍太太的行为你,三个“决不”背后,是不是心里就没那么舒服了呢?这里面有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负责任呢?或者说严重点,甚至有巴不得别人家孩子都不学好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怀好意藏在其中。尤其是明知道冬天吃冰有损健康,不停打旋会跌倒,还是支持去做。磕碰了赶紧给擦药的行为倒是不错的,算是种种行为之中还值得嘉许的了。可只给擦药并说不但止痛还不留瘢痕,却不就追逐打闹的行为做出安全指导,便无形中给了孩子们一种心理暗示:淘气没关系,摔了可以来这里擦药,反正不留疤痕,也是无妨的。

说到底,衍太太这种善,其实便是伪善。而孩子们只一味想着玩乐,并不懂什么才是真的为自己好,才会亲近衍太太。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希望他们手中有戒尺,眼中有光芒,心中藏深爱。什么意思呢?同学们应该都能想明白,那就是严中有爱。

事实上,每个父母心里都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你们的父母也是对你严厉,可对待你的同学啊,朋友啊,或者亲戚朋友家的小孩子,就极其宽容。但无论如何,估计你们的父母再怎么着也不会鼓励别人家的孩子做类似吃冰和不停打旋这类有损健康的行为罢。你们要真正懂得父母的苦心,怕也得多年之后。记得我的母亲常讲“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回忆儿时,因为很多的愿望受到禁锢,因为犯了错受到责罚,我对对父母的不满也是有的,但成年后,却全然消失了,尤其做了母亲以后,感受更加强烈。希望你们早点明白才好。

咱们继续聊衍太太。前面我们所说的行为好歹还能赢得孩子们的好感,但衍太太睁着眼睛说瞎话,就令人不齿了,简直可以说是明目张胆毫无顾忌地在说谎。明明她鼓动阿祥打旋,却在旋至百十个跌倒了的时候,当着我们的面说“: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因为阿祥摔倒被阿祥婶撞见了,衍太太便公开说谎,很显然其目的是为了不让阿祥婶挑出自己的毛病。若这谎言旨在迂回帮助,倒也无妨,我在生活中也常常“欺骗”我母亲,给她买东西决不告诉她真实的价格,以免她数日的唠叨或是心里不踏实。然而衍太太的谎言却纯属自私与轻视。她之所以敢这样公然说谎,一方面在于阿祥婶根本不知情,根本不知衍太太说的是谎话,甚至认为衍太太说得对,于是把不对当作对。另一方面,在衍太太眼中,小孩子还小,是很好欺骗的,在孩子们面前公然说谎是无所谓的,并且小孩子们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这里最明白不过的,就是衍太太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恶劣做法。这种做法,是伤害孩子幼小心灵的,会让童心至少蒙上了一层阴影。现代生活中,亦不乏此类人,更有甚者,明明自己有错在先,不自省倒也罢了,却撒谎诬赖别人如何如何,自以为是,践踏他人尊严,将自己的恶意强加于别人,十分地可恶。偏有像阿祥婶这样不明就里不辨是非就笃信者,既可悲又令人啼笑皆非。

但所有这些,还不足以揭露衍太太的真面目。同学们读文本,很容易发现一个最严重的情节,是她教唆少年鲁迅偷母亲的钱物不说,而且散布流言。少年鲁迅自然没有听从她的教唆,但不久却传出他偷母亲钱物的“流言”。衍太太的这一行为对少年鲁迅造成了精神损伤,让他“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鲁迅有痛恨流言的情结,他曾说:“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恐怕始于此。同学们思考一下不难发现,流言虽是一个细节,却让原先“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的“我”看熟了S城人的脸,“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了然的心肝里面当然是包括衍太太的,但绝不仅仅只有衍太太一人的,一个人构不成流言,一群人才会让谎言流传播开来,衍太太这个代表,折射出的是整个家族乃至S城人的“真面目”。可以这么认为,流言彻底改变了鲁迅对周围人们的看法和他的人生态度,并直接促使他“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值得同学们关注的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高明之处在于,描写了代表家族的“衍太太”其人,运用的是一种十分纯粹、不动声色的限制性的儿童“经验自我视角”,用孩子的眼光将几个事件静静铺陈在纸上,将评价与思考留给了读者。无论是吃冰、打旋、上药,还是撒谎、嘲弄、散布流言,鲁迅都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客观陈述的,几乎看不到观点。举个例子,对于大白天看《春宫图》这件事,选择了一种类似于“陌生化”的处理方式,用限制性的儿童“经验自我视角”呈现这样的场景,使一个不是十分雅观,或者说是比较粗俗的场景充分地文学化了。这种写法,客观冷静,更容易引发人们不同的思考。

不过我觉得,虽然这个代表家族伪善的衍太太让人不喜欢,但倘使换个角度,我们须得感谢“早经看熟”的衍太太们,如果没有她,没有一群像她那样暴露出真面目的人,让鲁迅觉得压抑沉闷,也许鲁迅不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也便不会成为伟大的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了。这正如我们得感谢生活中的各种磨难,砥砺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一样。

所以,同学们,“早经看熟”的衍太太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充当了鲁迅人生的催化剂,促使他勇敢地迈出了寻求改变的脚步。“好。那么,走罢!”鲁迅走到了哪里?有没有找到“别样”的人们呢?下一讲,我们来一起寻找答案。

第二讲 逃离阴郁地,求学在南京

同学们好,上一讲我们认识了“早经看熟”的衍太太,并通过她的行径联想到S城人的真面目,清醒地看到流言彻底改变了鲁迅对周围人们的看法和他的人生态度,并直接促使他“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那么鲁迅走到了哪里?有没有找到“别样”的人们呢?这一讲,我们来一起寻找答案。

同学们要知道,鲁迅一直痛恨流言,他曾说:“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并且指斥流言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只配当作狗屁”。

鲁迅旧家族和S城的那群“衍太太”们的真面目,在日常生活的碎片中折射出来,让我们窥见两面三刀、挑拨离间、流言中伤的把戏,成为他“走出S城”的直接原因。况且“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因此少年鲁迅成了被S城放逐的异类存在,“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这就是《呐喊·序言》所说的“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决心。大家读一下第9段,在阴沉的文化古镇S城,连一所中西学堂都要被笑骂,成为众矢之的,还被熟读圣贤书的秀才们做成八股文来嘲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有趣的话柄。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S城的“脸孔”和“心肝”:抱残守缺,顽冥不化。于是,更激起了鲁迅寻求新出路改变自我和社会的欲望。

而那时,要如何拯救灵魂,安置灵魂,新的天地、道路在哪里?什么才是他要寻找的异类别样的人?这些鲁迅都是不确定的,他惟一确定的是走、逃、寻求,把无穷的寻找在过程中展开。

“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一个“只好”,将鲁迅当时交不起学费的无奈与哀愁,收拢在一起,让人顿时悲凉之感。让我们看看鲁迅在在异地南京都寻到了什么。

他首先寻找到的是“乌烟瘴气”的江南水师学堂。鲁迅失望到连直称其名都不愿意,而说“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象《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课程、作策论的题目充满笑话,高班学生“螃蟹式”的横行霸道的派头令人恶心,更与新式学堂不相称的是校园弥漫的迷信氛围:作为地标的二十丈高的桅杆底下,“原先还有一个池,给学生学游泳的,这里面却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当我进去时,早填平了,不但填平,上面还造了一所小小的关帝庙。庙旁是一座焚化字纸的砖炉,炉口上方横写着四个大字道:‘敬惜字纸’。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近徘徊,虽然已有‘伏魔大帝关圣帝君’镇压着。办学的人大概是好心肠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一个红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卢帽,捏诀,念咒:‘回资罗,普弥耶吽,唵吽!唵!耶!吽!!!’”

同学们读到这里有没有笑出声来呢?大家都觉得可笑,况鲁迅乎?于是他只得继续找寻。

维新的新鲜空气是在鲁迅转学到矿路学堂才呼吸到的。那些“非常新鲜”的物理学、地质学和矿物学课程,在新党总办的影响下,“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鲁迅“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

我们常说“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确乎如此。当鲁迅“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连续三个“出来了”,如闻雷鸣电闪,如见霁月光风,鲁迅苦苦追寻的别样异类的新的天地和人,都“出来了”!同学们,这就是好书的力量!我们必须得感谢严复翻译《天演论》,这本书成为中国进步青年的科学思想启蒙读物,激励了当时众多的有志青年。鲁迅的灵魂被震颤了!新的天地,新的出路,新的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演论》开启了鲁迅了解西方思想的大门,接受了进化论思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很多人只学到了鲁迅的皮毛,那就是批判。动辄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乱喷一气,宣泄情绪,滥发言论。事实上,同学们应该好好读读鲁迅,深刻地去体悟他对于理想人性的呼唤,他致力于寻找国民的劣根性的根源,反思——批判——开出良方,而不仅仅是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更一直在思考国民思想问题的根源,寻求改变的途径,而且,鲁迅一直在路上,即使彷徨,也未曾止步不前。当矿路学堂已然没落,没有出路之后,鲁迅又踏上了去日本的留学之路。所以,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读鲁迅要借助文字读出精髓来。

我们再联系鲁迅写《琐记》的背景来看,当时他所在的厦门大学旧学氛围弥漫、教员浅薄无聊、教育无望,加之厦大地处荒僻、信息闭塞,难免让人倦怠和空虚。这种状态与《琐记》中S城的现状是何等相似!于是鲁迅辞职离开,这和他离开S城不断找寻新的道路是一致的,甚至可以看到某种影射与批判。散文最重要的是表达自我感受,事实上,鲁迅是在把自己作为“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命运”的缩影,进行“解剖”和反思,企图拯救自己和国民的灵魂,唤起思想的觉醒。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南京的求学经历,其实已经帮助鲁迅对成年后人生的道路进行了选择。寻找,前进,一个战士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好了,同学们,这一讲,我们了解了鲁迅离开故乡的原因,也清楚了他在南京求学的经历,而南京,也成为鲁迅人生的重要驿站,一代文学巨匠从这里迈出了人生坚实的第一步。

那么,《琐记》到底琐碎吗?下一讲,我们来一起探讨。

第三讲《琐记》不琐,潜藏真情

同学们好,大家公认,鲁迅的散文《琐记》,其实一点都不琐。鲁迅一种比较清闲、平淡的叙述方式,集中讲述了家道中落后,看清了以衍太太为代表的家族势力作为世人的伪善的真面目,离开阴沉压抑的故乡到南京新式学堂求学的见闻和感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情感激烈,读来没有琐碎之感。

如果大家反复读,会发现看似平淡的笔触背后潜藏着激烈情感,事实上这种情感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首先我们从《琐记》中,看到鲁迅的人生转折与那位衍太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如许地真实具体。

父亲故去之后,鲁迅“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那时的鲁迅,依然和幼年一样,信任衍太太,与衍太太友好交往。

那个时候,鲁迅“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他的人生追求还停留在物质层面,甚至对于衍太太“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珠子这类东西的建议,虽觉得“似乎很异样”,也十分真诚地觉得“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这是儿童的眼光与心性,坦率真实。

转折点在于“大约此后不到一月”,鲁迅“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这直接冲击了鲁迅对衍太太的信任。这时,联系前面列举的几件事,鲁迅所酝酿积累和沉淀的情感,诉诸犀利的笔端:“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

于是,鲁迅告别家乡,只身来到南京求学,刷出了一代文学巨匠的雪白的起跑线。《琐记》所记叙的在南京的求学经历,对于鲁迅的思想形成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他人生的新起点,因而琐记绝非琐屑。

我们还原一下鲁迅在《琐记》所涉及的真实状态。1898年,鲁迅离开家乡,告别衰颓的家族生活,5月,考入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也就是他文中所说的“雷电学堂”;同年10月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物铁路学堂;那年冬天,他还参加过一次会稽县考,但对科举考试并不感兴趣。后来,鲁迅在南京阅读了晚清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述的《天演论》等新书报,从此接受了进化论思路,开始审视社会,剖析人性。

然而探索的脚步并非一帆风顺。鲁迅在南京首先感受到的其实是“乌烟瘴气”。他考进江南水师学堂,正值戊戌维新的高潮时期, 但学堂功课简单,生活刻薄,等级森严,在鲁迅笔下,这里的学习单调无趣,甚至有些可笑。因而他对于江南水师学堂,连直称其名都不愿意,而说“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象《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课程、作策论的题目充满笑话,高班学生“螃蟹式”的横行霸道的派头令人恶心,更与新式学堂不相称的是作为地标的二十丈高的桅杆底下,“原先还有一个池,给学生学游泳的,这里面却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当我进去时,早填平了,不但填平,上面还造了一所小小的关帝庙。庙旁是一座焚化字纸的砖炉,炉口上方横写着四个大字道:‘敬惜字纸’。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近徘徊,虽然已有‘伏魔大帝关圣帝君’镇压着。办学的人大概是好心肠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一个红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卢帽,捏诀,念咒:‘回资罗,普弥耶吽,唵吽!唵!耶!吽!!!’”无可奈何、苦闷彷徨、嗤之以鼻等情感交织在客观冷静的记叙里,前行的路还得继续找寻。

于是转学到矿路学堂,才真正感受到了维新的气息,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则给了鲁迅精神的第一次彻底洗礼,令他震撼不已、如醉如痴:“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鲁迅眼前突然出现自己苦苦追寻的别样异类的新的天地和人,他的精神世界树起了一座明亮的灯塔。如饥似渴地阅读,心中盈满欣喜的新鲜感。

可是,当鲁迅“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工作着”的时候,凄惨的情景让鲁迅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爽然若失”。于是他自嘲:“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洋务运动”算是破产了,热闹的背后,是清醒地认识到其本质实则是“假力图富强之名,博志士之喻”(《文化偏至论》),这应该算是鲁迅开始审视社会,直面人性的开端。

同学们,杨义说:“本篇虽名《琐记》,但所记载的在鲁迅思想形成和发展上至为关键, 甚至可以说是他第一次经历的异质思想的奇遇,因而琐记决非琐屑。”魏洪丘也指出:“这篇名为《琐记》的散文, 虽曰“琐”,其实线条清晰,是鲁迅离乡外出到南京读书的人生历程的写实。”

所以,《琐记》绝非琐屑,而是青年鲁迅开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真实写照,要知道,鲁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曾两次出走,第一次为自己,躲避流言是主因, 不愿走旧时代大家族子弟做官与经商的老路是其一;第二次为国家, 向国外要将来,期待国外的文明能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带来曙光。而这两次出走,都在《琐记》之中。从绍兴到南京,从南京到东京, 以及他后来从东京到浙江, 从浙江到北京, 从北京到厦门, 从厦门到上海,每一 次的辗转都伴随着怀疑否定与开拓进取,满载着对理想人性的追寻。

同学们,我们常说,要做民族的脊梁,而鲁迅,就是我们的民族脊梁,他的爱国热情,他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毕生所做的努力,始于《琐记》所记的第一次离乡,奠基于求学的南京,在《琐记》这种情感贯穿始终。

这篇散文,既有站在儿童视角的客观陈述,亦不乏成年角度的冷静审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即使遭受“早经看熟”的衍太太们的嘲笑讥讽与流言攻击,即便在南京觉察到了维新所面临的顽固对抗,鲁迅对改造国民的劣根性的理想道路之探求,对祖国的热忱,始终矢志不渝,让我们肃然起敬。

同学们,关于《琐记》,我们就解读到这里,愿民族脊梁鲁迅的作品,能成为深邃我们思想的金钥匙。愿未来的你们,能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547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9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42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99评论 1 27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1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7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41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0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2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9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97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4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