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尧、舜、禹曾建都于此,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孟子:“舜卒于鸣条。” 鸣条即今山西运城市境内,东起闻喜、夏县,西延临猗的一脊黄土岗丘。
夏朝由此发端,阳城、安邑曾为夏都。夏商鼎革时鸣条之战,就发生在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鸣条岗。周初“桐叶封晋”后,历史造就出春秋五霸之晋文公,战国七雄之韩、赵、魏。秦汉以降,不暇滋述。
这里历史活跃、人文勃郁,征诸书迹一端,可考可炫者如次:
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是我国春秋晚期晋国官方用毛笔朱色或是墨色书写在石片和玉片上的盟辞誓言。一九六五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具体位置在侯马市东郊浍河北岸的台地上,距秦村约0.5公里的当年侯马发电厂基建工地。盟书多达5000余件,能辩识文字的就有653件,其总字数约3000余字,除去重复,单字也有近500个。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毛笔手书真迹,是直接、真实反映春秋时晋国人书写艺术的书法珍品。盟书出自多人之手笔,故其字体风格有的浑厚凝重,有的飘逸洒脱,行笔随形布势、轻重有度。它反映了秦统一之前文字的风格,属大篆体系。盟书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属国宝级文物。



《侯马盟书》对于研究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原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颔,对侯马盟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1976年发表巨著《侯马盟书》,1979年发表《侯马盟书丛考续》一文。
我曾随同一位前辈去过张颔先生家,张颔先生谦和、认真、简朴,短短的晤谈中,当说到对一个字的解释时,他认真而动作迟缓地从床对面书架上搬过一部厚书来,随手翻出来,又拿出其它资料对照。他窗外的风铃、床单上画的日晷,让我记忆深刻。见到张颔先生不久后,就看到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播放了张颔先生,卧室的陈设就是我去时的景象。发一张拜会张老时的照片。字如其人,再下一幅他的字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