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草新书抢新读#
刚看到绘本《幸福牌汽车》,就有小伙伴说,这是给大人看的哲学。就像《小王子》一样,也是老少皆宜的童话。
一、作者背景
文:意大利的大卫·卡利(DavidCali),反正我这个小白是一本都没看过他的书,只在打卡圈看到过有人打卡《白雪公主和77个小矮人》。
图画部分,是法国的塞巴斯蒂安·穆林。
二、主要内容
主人公雅克做梦都想要一辆广告里的“幸福牌”汽车,但是他工资比较低,所以他想了很多赚钱的办法,比如赌马,抢银行等,这都被他否定了。有一天有一个拼模型赚钱的机会降临了,雅克拼命拼模型车,不惜撒谎、不上班、放弃其他活动,当他终于拼够足够多的模型,开心的换了一辆幸福牌小白车之后,发现广告上的车变成了一辆更大的黑色超幸福车,雅克的开心顿时消失了,他又过上了拼模型的生活......
三、我的感想
以下就是我想到的一些内容。
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非常震撼:“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见,幸福是有一定标准的呢。那标准是什么?现阶段一定会有人说有车有房有娃吧,至少在同学会在一听到谁买了房买了车生了娃,夸赞的话统统都是“人生赢家”“圆满人生”“人生巅峰”等等了。长辈们也对没房没车没娃(或者缺一)的人唉声叹气,勤加督促。有了这些之后呢?要房子更大,车子更好,娃更聪明.....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怪圈,追寻幸福的路上,得到的总是不幸福的,幸福的永远在够不着的地方。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呢?我想,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吧?
一是外界干扰,正所谓生活如饮水,冷暖自知,幸福不幸福,本应该是一种自我感受,但我们很多时候,却被外界迷了心智。就像书里的雅克,相信了天天见到的广告,只要有了幸福牌汽车,我们就一定会幸福的!绘本里的现象是显性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大部分人也绝对相信自己一定不会上广告商的当。
但在社会险恶的现实里呢?我自问没有这么理智和冷静,估计是定力不够。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买的很多东西就是这么来的。刚养娃的时候,一看某宝上写的“带娃神器”,“有了XXX带娃再也不腰疼啦”“宝宝睡觉像小天使”“有了XXX,宝宝再也不挑食了”“自从有了XXX,老公也主动带娃啦~”,基本都是先买为敬,所以,又有何区别呢?我也笃定大家都没有那么有定力,如果我说,著名的养生佳句“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其实是当年苹果商的广告词,我们为健康而咬下的那么多口苹果,是不是也有点像智商税?更别说,全世界都在买单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事实上,我们就是这么依赖外界给我们定标准,做示范,我们坚信大家说好就是好。广告商只是把这种心理利用到了极致而已。不是敌军太狡猾,实在是我方抵抗能力太弱。
所以,要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可能还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吧,寻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真实的需求。才不会为外界控制。
二是欲望,欲望是正常的,欲望一定程度上使人进步。可是欲望超过了现实所能达到的极限,就会使人犯错。雅克是幸运的,当他的欲望超过自己的能力的时候,他还有“幸运大街13号”这个出口,给了他一个实现自己欲望的机会。(可能这个“幸运大街13号”在作者的文化体系里是有什么特殊的隐喻之类的吧?)但幸运如他,也在这途中丢失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说,诚实,他已经为了“拼车子”撒谎自己生病了;比如说,情趣,为了“拼车子”不再看电视,不再有其他活动;再比如说,健康,虽然文字部分没提到,但是他已然像一个机器一样,重复同一个动作,那健康丢失,也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说他幸运,是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人,付出的代价更多,更触目惊心。网贷盛行期间,不过传出裸贷的大学生们;近一点,用尽丈夫给的生活费并贷款美容整形的少妇,再久一点,卖肾换手机的少年们。最终,失身、丧命、离婚、卧床不起......比比皆是,满目疮痍。
然后回归现实,雅克的本来的生活其实也挺好的,有车有房,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咪。
然而,在他自己的幸福观被外界击碎那一刻,在他把握不了“欲望”和“现实”的平衡之时,他这辈子再也不可能幸福了。不择手段地获得了“幸福牌汽车”,还会有“超幸福牌汽车”,也许还会有“超超幸福牌别墅”,“超超超幸福牌飞机”......等等等。
努力追寻幸福,却不幸福了,这时候,是不是要停下来看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