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孩子的教育,昂贵的兴趣班和天价的学区房总是绕不开的话题。似乎,金钱是孩子获得良好教育的充分必要条件。
然而,最近我读到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让我对这样的观点深表怀疑。
一直以来,我对市面上的家庭教育类书籍并不感兴趣。专业人士写的晦涩难懂,实用性不强。而那些成功父母的经验分享类书籍,却由于作者本身专业和水平的限制,观点容易以偏概全,误导读者。
而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执教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者。在她的悉心教育下,女儿圆圆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后考入美国常春藤盟校的读研究生。
在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经问世,就让当时低靡的家庭教育类图书市场迅速升温。在这本书中,尹建莉以自己的女儿为案例,阐述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作为一位教育专家,尹建莉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同时,作为一位妈妈,尹建莉书中的案例贴近每个家庭,她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把那些深奥的教育理论诠释得通俗易懂。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同时兼顾了专业性、实用性的书。
这本书从孩子学习的培养、品格的培养以及家长的“自我培养”三个方面对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进行了阐述。
/ 01 / 关于学习的培养
1、用“有意义学习”取代 “机械学习”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来说,你想教孩子学英语,你会怎么做?
一种做法是买一堆单词卡,贴在墙上,让孩子每天背几个,这就是“机械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背到第十天时,第一天背的内容早忘了,于是你抓狂了。
另一种做法是买一些词汇量合适的英文绘本,在阅读中反复熟悉词汇,最终把这些单词内化到孩子心中。这就是“有意义学习”。
由此可见,“有意义学习”,就是让孩子体会到他所学的内容是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工具,而不是书本上孤立抽象的概念。
2、阅读是点燃孩子学习能力的“魔杖”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作者尹建莉花了大量的篇幅和丰富的案例来阐述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
• 阅读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思考”。
回想我们的学生时代,你一定有这样的同学(要么这里说的就是你):他们在学习上花的功夫不是最多的,相反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读小说、看课外书,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却很好。恰恰就是大量的阅读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让他们在学习上有这样不凡的表现。
• 阅读能够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这个非常好理解,没有足够的“输入”,就没有优质的“输出”。大量的阅读不仅能让孩子建立语感,还能提升孩子的思想认识。从而让孩子能够写出有文采、有灵魂的作品。
•阅读让孩子能够一定程度上抵制住电视、上网的“诱惑”
无论是成年人该是孩子,精神空虚,就容易沉谜于网络。而阅读能够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从小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电视和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相对会弱一些。
3、一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自觉地人
在大学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中学时代成绩不错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约束消失了,不再有人每天盯着他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于是他们空虚迷茫,沉迷网游,以至于大量挂科,最终连大学毕业证都拿不到。
因此,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
如果家长一味地限制孩子,不让孩子拥有主动权,其结果是,孩子要么成为一个提线木偶,要么朝着家长期望的反方向发展。所以,许多家长会感叹:我家孩子太不自觉了,我盯的稍微松一点,他就不好好写作业了。
那我们要怎样才能培养出“自觉”的孩子呢?
尹建莉给出了建议:“不陪”和“不管”。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建立主动性,产生成就感。刚开始,孩子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责怪他,更不要代替他做决定,让他自己体会到责任,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自律的人。
4、“用功”学习而非“刻苦”学习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迷惑,“用功”学习和“刻苦”学习难道不是一个意思吗?不是。
勤奋用功是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精神,但不是“刻苦”。“苦”意味着不快乐,要求孩子爱上一件让他不快乐的事情,是在扭曲孩子的天性。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反对了:没读过“凿壁借光”的故事吗?你看那孩子多刻苦啊!是的。但我们不要孤立的看待这件事情。学习应该是兴趣→方法→勤奋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逆,也不可跳过任何一个环节。
年幼的匡衡之所以这样用功的读书,一定是对读书这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才会沉溺其中并想尽一切办法来做这件事。
因此,在孩子刚开始上学时,家长不该一味强调“刻苦”,而应小心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或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或工作建立起了兴趣或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了生理需求。
所以,痴迷,才会出现人们常说的“废寝忘食”的状态。
/ 02 / 关于品格的培养
1、说谎的孩子多半都是父母“逼”的
书中提到,“孩子说谎,无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
如果是前者,我觉得,父母应该在育儿前先“育己”。
如果是后者,你应该反省,是不是对孩子太苛责,缺乏体恤。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具体做法请参照下条。
2、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的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如果猜陶先生会怎么做?批评?惩罚?都不是。陶先生只用了四颗糖就让这个男生心服口服。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之所以许多家长觉得孩子的某些缺点很难克服,就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轻易地批评、责怪。而面对责怪,孩子会下意识的抵抗,从而错失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的机会。下次遇到同样的错误,家长又开始责怪。久而久之,这样的错误就真的固化成孩子的缺点。最后,家长只能感慨“这孩子真难管!”
/ 03 / 家长的“自我培养”
1、身教重于言传
手机不离手的父母,很难培养出爱阅读的孩子;满嘴谎话的父母,很难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孩子;暴躁任性的父母,很难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斤斤计较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宽容豁达的孩子;不思进取的父母,很难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孩子。
因此,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应该做什么样的人。“育儿”先“育己”。
2、不要给孩子否定的暗示
例如,面对“早恋”这样敏感的问题。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本是正常现象。家长应该疏导,而不是给孩子压力和否定的暗示。否定的暗示,会让孩子对这件事情产生负罪感,进而刺激孩子走向不可自拔的境地。
毫无疑问,从女儿圆圆的成长轨迹来看,尹建莉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从书中的案例可以看出,孩子身上那些顽固的问题,根源往往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然而,几乎没有哪个问题是需要用兴趣班和学区房来解决的。因此,不要再用金钱来掩盖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懒惰和无知。
如果你是家长,越早读到这本书越好。因为,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纠正都是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容易。书中的问题,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那些正面的、反面的案例,都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然而,书中的方法固然好。而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这些方法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尹建莉在序言中所讲:“再多的方法也无法穷尽一个人遇到的所有教育问题。正确的教育理念则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