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以前的同事喝酒的时候,其中一个同事猛地灌下一罐瓶酒,发狠道:我不想这么毫无意义的活着,我想出去闯闯。
说实话,当时我已经喝得有点迷糊了,不过还是隐约听到了这句话了,不知为何,感觉有点熟悉,似乎别人也说过这话,努力回想了一下,哦,好像就是我自己。
酒局结束之后,我跌跌撞撞地回到家,瘫倒在床上,可是我翻来覆去地怎么也睡不着,脑海中一直想着同事说的那句话,曾经的我也是整天嚷嚷着,总觉得是老家的就业的环境束缚住了自己的能力,外面的大世界才是属于自己的舞台。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慢慢的自己不在说这些充满热血的话,甚至感觉自己从来不曾说起过,逐渐开始享受这份在老家的安逸。两点一线的生活,休息的时候找朋友一起出来吃饭喝酒,一辈子就这么过去,好像也不错。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也许是在我大学同学从杭州工作两年回家的时候,我才逐渐打消了这种出门奋斗的想法吧。
我大学是在杭州念的,毕业之后,跟大部分决定留在杭州的同学不同,我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决定回家发展了,虽然很遗憾接下来的日子里没有朝夕相处的同学的陪伴了,但是我心里很清楚,我注定只能成为杭州的过客,以后我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了。
回到老家之后,我休整了半个月的时间,并迈向了我人生当中的第二个起点,参加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跟大部分毕业生一样,我非常不适应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活,工作环境恶劣,同事素质低下,老板鸡蛋里挑骨头。总之每一天都是煎熬,每时每刻都在想着离开。
那个时候我特别想念曾经的同学,每次跟他们视频的时候,看着他们意气奋发的样子和背景里繁华的杭州,心中难免有一丝丝失落,曾经的我也有机会成为杭州的一份子啊。
也许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极度厌恶现在的工作,迫不及待的想重新回到杭州,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不过在父母的阻止下,我的这个想法最终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就这样我被生活折磨了两年之后,有一天一个大学同学来找我,我感到非常诧异,因为他之前一直是在杭州工作的,甚至一直劝我回到杭州,他表示在杭州生活的每一天都很有意义,很充实。不过当时并不是节假日,我不知道他回来是有什么事情。
我们当时见面的时候,我没有在他身上找到任何当初在视频里朝气蓬勃的样子,反而找到了一种解脱了,甚至颓废了的感觉。他告诉我,他从杭州离职了,准备在老家找份工作,理由是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感觉自己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说不定老家才属于他。我问为什么,他亮出了他的支付宝余额,是他这两年来所有的积蓄,总共5235.52元。
跟他分开之后,我很震惊,这跟我想象的杭州生活完全不一样,除了表面上的光鲜,有一个在杭州工作的名头之外,实际上好像过的异常凄惨。我以为只是个案,但是我联系了所有能联系到的大学同学以后,发现除了杭州本地的同学以外,其他人要么已经回到了老家,要么准备回老家,理由基本上跟我那个回到老家的同学大同小异,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我沉默了,因为我知道这绝不是所谓的衣锦还乡,更像是一场溃败,像一群在战场上被敌军击溃,狼狈逃窜的溃兵。
我思考了很久,终于想明白了他们的理由,现实与理想差距真的特别大。
我记得我上大学出去替房地产公司发传单的时候,传单上明确印着,小户型每平米40000元,大户型每平米60000元,那个时候杭州的房价对我而言已是天文数字,现在的话,估计我连给房地产公司发传单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想每个外出打拼的人,最初的梦想都是想在异乡生根发芽,有一个属于自己遮风挡雨的小窝,这是每个中国人的传统想法,家等于房子,有了房子,才算是有了家的样子。
如果房子这个理由太遥远的话,那就说一个暂时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空间的东西,汽车。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网络,那个时候觉得劳斯莱斯,法拉利,兰博基尼才叫车子,其他的品牌,都是垃圾。可是在步入社会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在我们接下来的下半辈子在现实中看见这些豪车的几率估计有限,甚至我们都不知道现在所处的这个城市里有没有这些车子的4S店,大街上跑过一辆保时捷也不是一件常有的事情,现实生活中的豪车还是父母那辈口中的老三样,奔驰,宝马,奥迪。但是在我参加工作之后,想着我们微薄的薪水,感觉买个二三十万的车子也能凑合,时间再往后推两年,我们也已经有点积蓄,起码不用再跟家里要钱,可是现实还是很残酷,以我们的能力,别说二三十万的车了,买个七八万块的雪佛兰都费劲,唯一我们能想想的也就是国民神车,五菱面包了,我们大部分人能开上二十万以上车子的时候,是父母觉得我们应该谈对象了,为了让我们方便谈对象,花钱置办一辆我们曾经瞧不上,但是现在让我们欣喜若狂的车,这就是现实,我们所谓豪言壮志,实现自己的价值之类的,基本上会在参加工作两年之后被我们遗忘。
再次说回我要出去闯闯这件事情,我毕业一年之后,当时我对现在生活状态的厌恶达到了顶峰,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去大城市闯荡一番,那段时间因为这件事情与我父母爆发了极大的矛盾,尤其是看着附近的同龄人陆陆续续地走出自己的老家,或者开始自主创业追寻自己梦想的时候,我更加觉得不甘心。
因为心情烦闷,当时还是我女朋友的老婆让我跟她一起去上海玩几天,不过到了上海之后,我对出去闯闯这件事情有了一丝怀疑,在上海玩的是什么我现在已经没什么印象,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碗炸酱面35元,路边小店的一碗馄饨20元,还有几张楼盘的宣传单,上面印着我可能一辈子都付不起的价格。从上海回来之后,我外出闯闯的热情日益减淡,同时我朋友圈也开始出现在外地工作的朋友的鸡汤,配图往往是一杯星巴克,在跟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他们往往略感无奈,又有点自豪地说,我已经习惯了一天一杯星巴克。没记错的话一杯星巴克最便宜的也是35元吧,我一天一瓶可乐也挺满足的。
时间再次推后两年,我已经接受了现实,区别就是我换了工作,待遇提高了不少,手里也有了可观的积蓄。此时,几年前那些外出打拼的人也开始陆陆续续的回来了,回想那时候他们豪气冲天的表情对比现在颓废的样子,我知道他们跟我的那个大学同学一样,一样被现实击溃,成为了溃兵。也许他们当时离开出去闯荡的时候其实也并不怎么光彩,他们当时在家乡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逃避别的人口舌,以闯荡的理由逃难似的涌向北上广深这几个连名字都镶金的大城市,只为了搏一个我在上海上班,我在北京上班的名头。
据我从上海回来的朋友讲,在上海工资破万的人相比较其他地方确实很多,但是月薪七八千是大部分人的水平,月薪五六千的人也不少。而且即使工资破万,在上海这种连炸酱面都要35块钱的地方,钱是真的不禁花啊,再加上房租,日常花销,每个月基本上也是捉襟见肘。还有就是留在老家选择自主创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大部分人在经历了社会的毒打之后,选择了踏踏实实上班,不过那些成功的人,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规律,就是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有一份不俗的家业。
如今几年过去了,那些曾经在外闯荡的人,基本上都已回到老家,那些大城市的经历除了给他们增加了一点见识之后,没有任何用处,甚至可能是累赘。我因为家里人的阻止,外出闯荡的想法也是最终没有实施,如今我已经结婚,靠着这几年的积蓄已经首付了一套房子,我现在最大想法就是跟我老婆将房贷还完,再攒下点钱面对以后的生活,我老婆老是开玩笑地说我是典型的小市民思想,不过确实我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挺知足的,有机会再往上爬,没机会维持现状也不错。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说我的小市民思想有多么好,只是说我们外出闯荡的时候,要想清楚我们的目的是什么,积累经验也好,增长见识也罢,但是万万不可说着漂亮话,做着窝囊事。如果我们自身的实力不足,或者真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自己价值,安安稳稳的生活上班,也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激流勇退,也算是明智之举吧,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不然船翻了,一大家子人都可能跟着一辈子翻不了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