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是新教育三大项目之一,构筑理想课堂,也是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实验之一。
一、为什么要提出理想课堂?
书中在引言中,提到目前四种课堂语境:公开优质课、应试课堂话语、以洋思、杜郎口等为代表的校本(高效)课堂语境、高度理论化的学院改革派。
而这四种话语课堂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优势,但也有其弊端。
新教育提出理想课堂的概念,也是“希望成为当代众多课堂实践探索队伍中的一支,形成一种自我理解、自我反思与修正的关于课堂教学的话语”。
即在四种当代公认的教学范式之外,另辟一片天地,整合各种思路,形成独有的对于课堂的认识。
这是一种教育的积极探索,虽然“理想”二字,过于完美主义,但对于理想课堂的追求,的确令人神往,引起不少教师心仪而追求。
二、什么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新教育实验研究认为,课堂可以从教学活动基石框架的落实、知识理解抵达的程度、主客体之间及主体间的对话质量之三个层次来考查其成败;这三个层次上的优化,可以谓之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我觉得,如果就语文课来讲,是从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的逐步 深入的过程,是从基础知识到内容理解,再到价值观构建的攀升,是从知识和能力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尤其是第三重境界,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挖掘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信息,关照学生生活 与文本中相关的生命理念,从单一文本扩展到更广阔的传统文化、历史中,去深入理解知识的纵深含义。
三、如何实现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普通的教师可以达到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
所谓有效教学框架由五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板块(左手栏)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右手栏)
6、教学反思
教材解读
这里就提示教师重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因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多深,将直接影响学生能走多深,教师对教材能挖掘到什么程度,将决定学生能研究探讨到什么程度。.
我觉得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解读教材。
评议学科含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两个部分。
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从而显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就是说,仅文本解读,也依然包括有“进得去”的正确阅读,和“出得来”的对文本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解读是把文本放入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以及教材的单元设想中,来最终判定它的教学价值。
书中告诫教师,若要成为一个自觉的、独立的解读者,就意味着教材还要进行艰苦与漫长的专业发展修炼。这需要阅读大量专业相关的书籍,可以参考《教师阅读地图》一书。
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队伍前进的方向,有了教学目标,就有了课堂流向的方向,即使课堂上有学生的生成,教师也是可控的,有目的的教学引领。
目标如何制定,也与三重境界有关,逐步深入。主要负责教什么的问题。
在新教育中,分为三类教学目标:
A类: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B类: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些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C类:附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多性于此类目标。
为了达到C类目标,新教育还专门设计了儿童课程,以扩充教育的广度,加深教育的深度。
这三类目标的制定,是基于苏霍姆林斯基“两套大纲”的理念设计的。
如果说理想课堂是明线,是第一套学习大纲的话,那么新儿童课程就是暗线,是第二套学习大纲,是整个智力的背景,是完整人性的基础。
课前预习
这个教学框架还强调了课前的预习,没有预习的教学是无准备的。这在书中的几个课例中也可以看出对预习的重视。
作者认为,预习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在预习的水平上。所以,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做一些基础准备
。
新教育预习设计要求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
教学互动
左手栏与右手栏,主要提示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清楚每个环节每个学生应该如何做,只有这样,才是进入了真正的学习状态,而不只是学习的旁观者。
在教学流程中,新教育理想课堂,引进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和杜威的思维五步法。
怀特海的过程三段是 “浪漫——精确——综合”。
杜威的思维五步是:
1、有疑难的情境引发思维的冲动。
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
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4、推断每个阶段所得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5、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
从思维的五步法类推出他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提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即:
1、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经难的情境——要有一个使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愿意连续下去的活动;
2、从这个情境内部产生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对学生思想 的刺激和活动目的;
3、学生要通过调用自己已有知识、查阅新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
4、学生必须一步一步地形成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学生要通过实际活动来检验他的解决方法,使这些方法更加清晰具体,并且检验它们是否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个步骤。
理想课堂的三重对话
新教育理想课堂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
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
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
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
这是用对话理念或者说社会建构主义观点来理解课堂。
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让课堂教学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共鸣,重现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其前提是教师首先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参与整个知识重现的过程。
对一个教师而言,其生命最宝贵的时光大都投注于学校教育中,而其中心,就是课堂教学。
这也提醒我,要重新重视语语文课堂教学,将更多的教育理念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去实现,将语文课堂教学当作自己实施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等方式,实现与知识、文化的联接。
这就要重新回到教师个人的修养学习上。
新教育认为,在教室里,在讲台上,在学生中间,在知识面前,教师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虽然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他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并不是全能全知的,但是,他确实应该把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过的理想境地。
即是说,教师作为一个师者,应该学业在先,领略知识天地的妙境后,再回过头来,带领学生去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启发学生智慧,开拓自己的视野,与学生共同经历探究文明的美好过程。
理想的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内在灵魂深刻共鸣的同时,还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