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个“资深”的不爱分享的人士,有蛮长的时间觉得分享这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看,那谁谁谁讲的都是些什么呀……”
“这个分享讲的内容,有什么用?”
诸如此类。
直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才让我对分享的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
当时领导组织一次周例会,与会的人员不多,也就六个人,每人都得讲讲自己的本周工作心得。不过领导特意安排我最后讲,而且指定要讲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和VR,因为一次私下的交流中我表达了自己对这方面的兴趣。
那一下太出乎意料,心里紧张起来,还好是最后讲,给了足够的准备时间。
分享的时候,把云计算、自动驾驶、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串联起来,大致讲了我所了解的以及我所幻想的新技术的未来的图景:
云端有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各种服务,包括自动驾驶,而且自动驾驶也是虚拟化的……
大伙对我的看法立即发生改变……因为眼前这家伙,平时就是个只会闷头写代码的啊……
在这里,表示一下对这位领导的感谢。
2
这次分享,事后最难忘的是准备过程。内容并不复杂,也不多,可是构思的过程却记忆犹新:
脑子里迅速地翻滚着这几样东西,每个技术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分别可以举一个什么案例,综合起来又可以呈现什么图景……
分享的过程其实只是一种呈现,重要的内容其实在分享前就完成了。也就是说,为了分享而做的努力可能是比分享本身更重要的。
再举一个做“第一性原理”概念分享的例子。这个分享是在一个微信群里面,通过语音来讲清楚一个概念。为了这个分享,提前两三天找资料,还整理出了近三千字的文稿,最后却只讲了其中的不到一千字。
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吧。
3
后来,有一段时间,整个部门都开始热衷分享。
领导管这个叫“学习”。每个同事,不管有没有干货,都得准备一期分享,当然,必须是与工作相关的。
后来的分享就五花八门了:有针对某项具体的技术的,有关于某个具体业务的,有关于某个工具的使用的,有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的,有关于思维导图的……
整个“学习活动”持续半年,半年下来,加班不少……因为都是晚上搞加班开分享会。每个人的收获或多或少,总体上是一件“有亮点”的工作。
期间就有一些同事因为做了优秀的分享,而成为一段时间内的部门里的明星。
4
简单总结一下,在不断表达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些好处:
- 对要分享的内容,会有更好的理解
- 能够通过分享,彰显自我
- 分享中获得的反馈,也是加深对所分享内容的理解的机会
- 分享可以增加个人影响力,也就是具有社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