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一个不被八零后看好的群体。八零后很快就会把建造社会的重任交给九零后,都说后生可畏,九零后到底能不能挑起社会的脊梁。我想肯定能,因为八零后曾经也不被七零后看好……
抓不住的现在
前几天看到一篇报道说“90后已步入中年危机”,九零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真的要步入中年危机了吗?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九零后最大的也就27岁吧。他们在城市里打拼、消费、焦虑,同时会在微信朋友圈里习惯性卖个萌说“我今年十八”“我还是个孩子”的年轻人们,目前还不需要直面衰老,但终将不得不面对。
新华社旗下的《新华每日电讯》一篇文章中提到,根据各种数据的分析和整理,重新定义青年在“15到24岁”之间,中年的界定年龄提前到了25岁。这个界定一出,让不少网友惊呼:90后也是中年了。
我们这一代被灌输了太多鸡汤,似乎我们也喜欢那些“少年得志、一步登天、暴得大名”的故事,然而这些成功的捷径却从未在自己的身上发生,甚至连一点的讯息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加不完的班,买不起的房,等不来的“另一半”。生活最怕的就是没有目标和奔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我们的肾上腺、多巴胺渐渐的少了,没什么人和事让我们红着脸一副羞涩的模样,再也找不到胸口蹦蹦蹦的感觉了。于是,很多人都焦虑了,抑郁了,中年危机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九零后煞有介事的在朋友圈说着自己已经奔三了,已经步入中年了。说的多么虚伪由让人心疼,明明知道自己不属于中年的行列还喜欢跻身这个行列。或许这是一种自嘲心理吧。心疼则是因为内心的焦虑笼罩着90后,这个年龄本不应该有的焦虑却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焦虑一个抓不住的现在,和等不到的未来。
我们的父辈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大都成了家,甚至都有了孩子。而我们这一代呢,二十三岁大学毕业,二十六岁硕士毕业,三十岁博士毕业。在外人看来上学似乎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可是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除了这些事情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看别人考研也跟着考研,看人家考博士也跟着考。回过头来发现曾经的同学,他们的小孩都可以叫自己叔叔了。于是,内心开始慌了,发现自己真的步入中年了。
我们这个年龄谈理想谈志向太早,谈经验谈教训又太嫩。原来我们处在了一个很尴尬的年龄,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合适。
忽然有一天我们再也没有论文没有考试没有导师,拿着那不那么光艳的简历去工作。待业青年、空巢青年、独居青年、单身青年……一个个戳心的代名词摆在眼前,我们像看热闹一样,却在里面找见了自己。
后来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大城市”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像西西弗斯一样每天做着重复而又无聊的工作,失去了校园里的保护伞再也没有人那么轻易的包容和原谅我们。生活开始变得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我们站在在人潮拥挤的地铁站公交站,成为了人群中的渺小的一员,似乎是在小声的告诉这个社会我认了,慢慢的步入了一个甘于平庸的状态,开始渐渐的去怀疑人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努力工作,拼命加班赚钱,然而我们的薪水并不能让生活过的绰绰有余,反而被车子、房子、票子围追堵截。慢慢的我们变得世俗,变的我们对自己都感到陌生。
你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现代人的青春期比任何时候都长。青春期的末尾推迟到25岁,比上世纪50年代延长了一倍还多。而成年初显期,则推迟到了30多岁。然而在28岁到32岁之间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感觉自己仍然是一个未成年。有时候和周围的人接触时觉得他们的思想和年龄并不是相符的,
为什么会导致90后“长不大”的怪像,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相信大部分90后接受的学校教育给他们灌输的,都是“学而优则仕”,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就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找到好工作,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而我们父辈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年龄成熟的那么快,我们的父辈大多未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生活方式大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经历过很多流汗的感觉,这种方式的成长是飞快的因为他们可以直观的感受生活,更好的感悟了生活的样子,当然这种成长的代价太高了。不过这种成长的方式也是最接地气的。相比父辈,有时候我们会有种纸上谈兵的感觉。
谢谢你赠我空欢喜一场
大学毕业后,我们没有迎娶白富美、高富帅、恍惚间发现离开校园后,社会这个大学堂才刚刚开课。恭喜你成为了社一班的学生。初涉社会才发现成功原来需要经验、为人处世、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因素,都左右了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其中的一些并不可控制。然而我们开始用一腔热血不停的改变着社会评估我们的标准。然而疑虑便随之而来:努力真的有用吗?当初用功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公平是可以信赖的吗?成功是可以自己争取的吗?我该如何改变现状?我存在的意义何在?慢慢的一些人又焦虑了甚至是抑郁了。社会中出现了不婚族、不孕族,也经常听朋友经常喊着“慢生活”“逃离北上广”“我要去西藏”其实这些东西正是大家内心焦灼的表现,我们内心压抑的太久了,90后太需要释放自己了。我们举起沉重的剪刀,想要去除这些枝枝蔓蔓,却发现自己已成为它们的一部分。
趁年轻,即刻出发
时间不会停摆,我们终将老去。我们能做的就是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一片安静的彼岸用于安放自我;如若不成,可以借助思想、文学、艺术、自省的力量,让自己的灵魂轻盈。不再随波逐流、不再迎合大众、不再因为焦虑和恐惧质疑生命。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论我们多么杰出或者多么渺小,我们的时间都在一天天少去,我们终究有一天会离开。正如我们哭着来到这世上,别人哭着把我们送走。
爸妈对不起连累你们了
时代正朝儿女们不会因为自己是爹娘所养而理所当然地往照顾父母的方向发展。当下恐怕已经不是子女赡养父母的时代了。不仅父母没法指望子女照顾,子女本身都成为他们“下游化”的一个因素。因为子女变成“穷忙族”或“家里蹲”,不得不在子女成人以后继续照顾他们的老人正在增多。这是一种现象一种可怕的现象,父母倾其所有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为90后买房买车,让自己成为了“下游化”老人。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上,我们很难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30岁之前达到自己预期的生活水平,于是人们开始转向用谦逊、正直、诚实等道德操守来定义自己,而非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公共话语空间乌烟瘴气,任何秩序和规则都难以持续的当下,究竟如何才能证明:我是个好人,我已经尽力了。
写在最后
“在毕业后的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点常识。选一两样关于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这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我想这句话适合我们每一个人,这世界我们来都来了,我们的时光太宝贵了,如果不玩一些有趣的东西,就这么匆匆的走了太可惜了。
风铃很感谢遇见每一位读者,愿每一位读者对生命都不再恐惧和质疑,愿你好也愿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