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就如同“卫青霍去病能当上大司马,有卫子夫的关系吗”。
不得不承认,就像卫青霍去病能被汉武帝任用,是因为卫子夫。霍光能跟在汉武帝身边,是因为霍去病。
但是,卫青和霍去病能当上大司马,是因为他们超强的能力,是因为他们赫赫的战功。
霍光能够大权在握,也是因为他自己在汉武帝众多亲密的大臣中脱颖而出,并经历了一系列夺权的斗争。
可以说,如果没有霍去病,就没有霍光这样一个顶级权臣,就如同如果没有卫子夫,就没有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千古名将。
霍去病是霍光辉煌之路的起点,正如卫子夫是卫青霍去病名将之路的起点。
但是那个终点,是他们一步步走出来的。
一、霍光是怎么来到汉武帝身边的
公元前119年春天,这对于霍光而言,是改变命运的时刻。
这一年,汉武帝几乎倾全国之力,发动了漠北之战,要和匈奴主力进行决战。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领5万骑兵出征。
在奔向前线的时候,霍去病路过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平阳侯的封地,平阳县。这个地方,对霍去病有着特殊的意义。
霍去病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卫少儿,姨母是卫子夫,舅舅是卫青,继父是汉朝开国陈平的后人陈掌。
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是否还在人世。
直到霍去病长大之后,已经开始建功立业,终于有人告诉他,他的父亲,名叫霍仲孺,是平阳县里的一个小吏。
当年,卫少儿还是平阳侯府的一个婢女,霍仲孺到平阳侯府做事,和卫少儿私通,生下了霍去病。
但是,霍仲孺却没有打算迎娶卫少儿。等工作一结束,他就抛弃卫少儿母子,回平阳县去了。
他离开之后,卫子夫进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卫家开始一飞冲天。
霍去病对自己的这个亲生父亲,并没有太深的执念。即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也从来没有去主动打探过霍仲孺。
不过,这次打仗,既然路过了平阳县,霍去病突然想看一看,自己的父亲长什么样。
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到来,对于平阳县而言,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河东太守亲自到郊外去迎接霍去病,并主动背起霍去病的弓箭,走到前面帮他开路,一路把他迎到了平阳县的传舍。
霍去病下令,把一个叫做霍仲孺的小吏请来和他相见。
对于要见骠骑将军,霍仲孺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迈着小碎步,快速地走到了霍去病前面,下跪叩头。这是标准的下级面见上级的流程。
不料,霍去病当场下跪认父。
霍去病离开的时候,为霍仲孺买了很多田地和奴隶,一下子把霍家买成了大富之家。
等到漠北之战结束,得胜还朝的霍去病,再次路过平阳县,带走了一个人。
那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
那是霍光人生中第一次去到长安,第一次见到大汉的天子,汉武帝。
二、霍光是怎么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之一的
初到长安的时候,霍光担任了一段时间郎官。而后又改任诸曹和侍中。
诸曹,是在尚书处办事的官员,负责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往来文书。而侍中,则是跟在皇帝身边处理各种事务的官员,是天子的贴身近臣。
侍中这个职位,在汉武帝时期,通常由外戚或者皇帝格外喜欢的人担任。
卫青,霍去病,卫子夫的另一个外甥公孙敬声,后期汉武帝格外宠爱的金日磾父子,都担任过侍中。
当侍中如果表现得好,几乎就意味着快速升迁,飞黄腾达。这是西汉很多重臣的起点。
若不是有霍去病这层关系,霍光这个小吏之子,几乎不可能在十来岁的年纪,就成为了天子的近臣。
然而,霍光才到长安2年,霍去病就因病去世了,年仅24岁。霍光失去了他在长安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依靠。
至于卫家,霍光和卫家的关系,实在是太尴尬了。他是卫少儿的老情人在抛弃了卫少儿之后,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
他的字是“子孟”,而“孟”是家中长子的意思。这意味着,霍家根本没把霍去病算进排行。
霍光在卫家面前的尴尬,可想而知。卫家不会成为霍光新的依靠。
幸好,极度喜爱霍去病的汉武帝,并没有因为霍去病去世,就人走茶凉,不再照顾霍去病的家人。
正相反,他把痛失爱将的遗憾,转移到了霍去病的儿子霍嬗及弟弟霍光身上,几乎时刻把霍嬗和霍光带在身边。
在霍去病去世之后,霍光转而担任奉车都尉和光禄大夫。
奉车都尉,在皇帝出行的时候,负责皇帝的车马。
而光禄大夫,则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顾问,掌管议论之事。
这两个职位,意味着无论汉武帝是出行还是在宫里,都要跟随在汉武帝的身边。
从这时候开始,霍光“出则奉车,入侍左右”,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近30年,直到汉武帝去世。
或许也是因为他一直在汉武帝身边,巫蛊之祸对他毫无影响。
如果说,汉武帝由于霍去病的关系,对霍光格外照顾,从而让霍光得以跟在他的身边。
那么,霍光能在汉武帝身边这么多年,汉武帝也不厌烦,也不打发他离开,凭借的,就是霍光自己的本事了。
霍光也深知这一点,行事作风,异常地小心谨慎,近30年来,从来没有犯过一次错误。
有人偷偷观察过,他甚至连出入皇宫的时候,脚每一次踏在地上的位置,都一模一样。
正是霍光的这份谨慎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汉武帝临终之前,决定立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为新任皇帝,便指定了霍光做托孤大臣之首。
三、霍光是怎么大权独揽的
成为托孤大臣之首,并不意味着大权独揽。
毕竟,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再怎么信任霍光,也不会把辅佐皇帝的重任,交到他一人手上,让他一家独大。
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善于制衡的君主,他任命的托孤大臣,一共有4人。除了霍光之外,另外3人分别是:
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使大夫桑弘羊。
另外还有一个丞相田千秋,有的史料说他也是托孤大臣之一,有的史料则不把他包含在内。但毫无疑问,作为汉朝的丞相,他的权力也是非常大的。
此时的霍光,虽然是托孤大臣之首,但是离说一不二,还差得很远。
更别提,金日磾很快就去世之后,他还和上官桀及桑弘羊都结下了梁子,并得罪了负责抚养年幼的汉昭帝、在朝堂影响力很大的鄂邑长公主。
霍光与上官桀交恶的起源,是一个小女孩,那就是霍光的外孙女,同时也是上官桀的孙女,上官氏。
当上官桀看到鄂邑长公主在为汉昭帝选妃,就动了心思,想要孙女上官氏送进宫里当皇后。
霍光却不同意。一来上官氏年纪太小,只有6岁,二来上官桀若是成为了外戚,对霍光也没好处,反而有可能威胁到霍光的地位。
上官桀却没有因为霍光的反对而放弃这件事。他通过讨好鄂邑长公主的男宠丁外人,承诺帮助丁外人封侯,强行把孙女送进了宫。
上官桀的孙女当上皇后之后,上官桀便打算履行承诺。不过封侯的事,需要霍光同意。
不料,霍光再一次拒绝了上官桀,不仅不让丁外人封侯,也不肯让丁外人升官。
这下子,霍光不仅和上官桀交恶,也同时得罪了鄂邑长公主。
与此同时,霍光和桑弘羊之间,也结下了梁子。
这是因为,两人的政见不同,屡屡发生争吵。而当桑弘羊想为自己家族的子弟谋求官职的时候,也遭到霍光的拒绝。
在同时得罪了鄂邑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之后,一场针对霍光的阴谋,便悄然开展。
厌恶霍光的鄂邑长公主、上官桀和桑弘羊3人,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结成了联盟。
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强大的外部力量:汉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他是汉武帝尚在人世的儿子里年纪最大的,对于幼弟汉昭帝继承皇位,一直不服气。
一次,霍光正休假,不在汉昭帝身边,一封来自刘旦的上书,便被递到了汉昭帝面前。
上面写着,霍光野心勃勃,想要造反,推翻汉昭帝,自己当皇帝。而证据是,霍光把郎官和羽林郎集中起来练兵,并且擅自增加自己幕府里的校尉。
14岁的汉昭帝,看了这封上书,却不以为然,直接就说,霍光是被冤枉的。
他认为,霍光的这些事,都是在近10天之内发生的,而远在封地荆州的燕王,不可能在得知之后以这么快的速度上书,这封上书必然有问题。
刘旦等人还不死心,继续上书找霍光的茬。想不到,汉昭帝生气了,宣称谁再敢诬陷霍光,就依法处置。
这下子,刘旦等人意识到,汉昭帝是坚决地站在霍光这一边的。想要推翻霍光,必然不能再通过汉昭帝了。
他们最终决定,干脆连汉昭帝一起推翻,拥立刘旦做皇帝。这么一来,不仅没了碍事的霍光,鄂邑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还都有了从龙之功,权力和地位会更高。
这一伙人制定了一个看起来天衣无缝的造反计划。
首先,是由鄂邑长公主宴请霍光,霍光必然不敢拒绝。而在酒席之上,埋伏了刀斧手,只要鄂邑长公主一声令下,刀斧手就把霍光杀死。
接着,上官桀和桑弘羊进宫,废黜汉昭帝。
最后,燕王刘旦进京继位。
可是,这个计划还没正式开始行动,就被霍光知道了。
霍光把上官桀和桑弘羊逮捕起来,诛灭全族,而后逼迫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自尽。
唯有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虽是上官桀的孙女,却也是霍光的外孙女,且年纪还小,躲过一劫,得以继续当皇后。
这下子,汉武帝留下的四大托孤大臣,只剩下霍光一个了。
丞相田千秋,又素来是个老好人,从来不敢与霍光争权。
汉昭帝则只有15岁,年纪尚小,且身体不好,不能亲政。
霍光得以大权独揽,“威震海内”,成为了大汉王朝实际上的主宰。
此时,距离汉武帝去世、霍光成为辅政大臣,已经过去整整7年了。
距离霍去病去世,则已经过去了37年。
四、写在最后
从霍光的上位史,我们可以知道,虽然霍光一开始被汉武帝信任并留在身边,是因为他是霍去病的弟弟。
但是他能够跟在汉武帝身边近30年,成为辅政大臣之一,最后独揽大权,则已经和霍去病没有太大的关系了,主要靠的还是他自己的能力。
毕竟,霍去病去世的时候,霍光只有十来岁。他的能量再大,也不可能让霍光在37年之后,成为汉朝的实际掌权人。
而霍光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以下4个因素。
其一,巫蛊之祸后刘据自尽,汉武帝决定立8岁刘弗陵为新皇帝。
毕竟,如果刘据活到汉武帝去世那年的话,将是42岁登基,并不需要一个辅政大臣,霍光不可能大权独揽。
其二,金日磾早早去世,上官桀和桑弘羊都和霍光交恶,辅政大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汉武帝留下的这几个辅政大臣,虽以霍光为首,但却不是霍光一人说了算,牵制的意味非常明显。假如不是其中一人去世,剩下两人联合造反失败,霍光也没有机会大权独揽。
其三,在辅政大臣之争里,汉昭帝选择了支持霍光。
当鄂邑长公主、燕王刘旦、上官桀、桑弘羊联合起来对付霍光的时候,假如汉昭帝没有选择信任霍光,那么霍光可能就要被推翻了。
但是,正是因为汉昭帝坚决地站在了霍光这一边,使他们不能得逞,霍光才能最终胜出。
汉昭帝纵然年少,但他毕竟是皇帝,只要他和鄂邑长公主等人联手,霍光是很难战胜这样的豪华阵容的。
其四,汉昭帝没有和霍光争权。
在汉昭帝日渐长大之后,汉朝其实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那就是如果汉昭帝和霍光争权,汉朝会走向何方。
毕竟, 一个是皇帝,一个是权臣, 真要争起来,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但是汉昭帝或许是因为身体不好,或许是抱着熬死霍光之后万事无忧的心态,一直没有亲政,任由霍光掌权。
而他在21岁那年,就因病早逝了。接下来的皇帝,是没有根基、年纪也小的刘贺和刘病已,更是无法和霍光争权。
所以,霍光得以大权独揽,直到去世。
可以说,霍光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最终成为了汉朝历史上有名的大权臣。
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成功,既要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吧。
个人的奋斗可以抓住历史的机遇,而历史的进程让有能力的人有了机会,二者缺一不可。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