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的领导力5:君子务本
《论语》里有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说做事情要抓根本,也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那么“根本”是什么呢?
《论语》里接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年轻时读论语,觉得这句话就是在教人做顺民嘛,心里颇不以为然。中年以后再读,开始接受这样的逻辑:做人是做事的根本,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不知道为什么,最开始接触《论语》的时候,以为《论语》里的话都是孔子说的,后来才意识到不是的。比如上面这句话就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的。知道了倒有些释然,因为总觉得这句话听起来好有道理,然而论证过程未免太粗糙了些。原来这句话是学生说的,不是老师的意思,于是释然了。你说这样的心理奇不奇怪,为古人操啥子心呢?我自己都觉得好笑。
有若小孔子33岁,是七十二贤之一,但没有入选十哲,说明在孔老师的眼里,有若还算不上优等生。
据《韩非子》的说法,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分别是,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梁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这其中没有有若的名字,这也意味着,孔子去世后,有子在儒家系统里的影响力不是很大。
《孟子》和《史记》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答,于是又被赶下位来。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来,有子的话反映了孔子的某些思想,但不能等同于孔子。那么孔子有没有说过“务本”都包含哪些内容呢?多年以后,我在《孔子家语》里读到了这段话。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
原来孔子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君子务本”,分别是:孝,哀,勇,农,嗣,力。其中关于“孝”,孔子只说是做人(立身)的根本,没有做进一步引申,而有子是把”孝“的精神极大扩充了。《论语》的影响太广大,以至于后人误以为孔子是只重孝道的。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距离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大不一样了,但是孔子的“六本”说,对于我们现代人,特别是企业管理者,仍然有很多启发意义,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
1,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
“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义者宜也,意思是与人相处要适宜才好,至于如何才是适宜了,古人没有说,要各自去体会。我们的祖先有时候也很“讨厌”,有话不明说,非要后世子孙自己去悟出来。不过我们的老祖宗并不吝啬,为了帮助后人悟道,又会给出很多旁敲侧击的线索来,就好比你行走在山路上,看到前面驴友留下的红丝带。当你真的悟到了一点儿东西,你就会觉得,还是老祖宗高明,不给答案为的是让后世子孙不要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庸》里给了一条线索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就是把“义”和“孝”联系起来了,这是儒家的核心逻辑,把一切人际关系看成是血缘关系的放大和延伸,学者称之为“家国同构”。今天推广到职场上也一样,学过系统排列的朋友们知道,职场上的人际互动模式,确实跟原生家庭有很大关联。一个人如果家庭生活不幸福,想要职场成功也是很难的。
从前的管理者,都会不自觉地倡导,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然而我没见过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管理逻辑应当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再强调工作生活平衡,平衡意味着把工作和生活放在天平的两端,暗示工作生活要分开成两截,这样子行不通。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工作生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管理者应当想办法支持员工往这方面努力。
对个人来讲,“立身有义,而孝为本”对我们行走职场也有启发,可以尝试用“家”的视角来看待职场上的人际互动。比如与同事相处,可以问自己一下,如果这个人是我的家人,我会这样对待他吗?如果答案是YES,那就去做吧,大体上不会有问题。
2,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
“礼”是中国人的重大发明。周公制礼作乐,已经是3000多年前的事情了,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年代,中国就可以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其中“礼”的作用你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礼”显化了人际关系的结构,又反过来指导人际关系的发展。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无论你是多么放荡不羁的一个人,你也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礼的结构,只要你还活在人群中。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教总是倾向于变得繁琐,所以在个性彰显的时代,人们会本能地排斥“礼”,认为“礼”是枷锁,锁住了人的自由。但事实上,“礼”的本义是要给人以自由,“礼”和“自由”是相互依存的,离了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会存在。
“礼”总是处在不停地创造与演化过程中,想一下“同志”“小姐”这些称呼,是如何演变的,你就能感觉到这种正在演化的力量。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意味着你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礼仪,总会有你不熟悉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如何驾驭人际关系呢?那就要回归到“礼”的本原了。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玉帛钟鼓只是礼乐的形式和载体,而它们承载和表达的是人的真性情。比如丧礼是有仪式的,仪式所承载和表达的是致哀,在这种情境下,哀就是真性情。没有哀的丧礼让人感觉虚伪;相反,如果有“哀”,哪怕礼仪有瑕疵,人们也不会在意,因为看到你的真情流露了。
孔子之所以举“丧礼”为例,因为在儒家看来,丧礼乃礼之大者,以此为例,可以含摄一切礼仪。
我们现在讲真诚领导力(authentic leadership),也是这个道理。无论领导还是管理,究其本质来说,都是重构团体关系。在企业情境下,就是重构目的与手段关系。重构(变革)的依据在哪里呢?必须要考虑新结构是支持还是障碍了人性的表达。
3,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
冷兵器时代行军打仗离不开阵法,阵法就是战斗队形的配置。现在正是世界杯期间,想一下足球场上的各种阵型,4-3-3,3-5-2,4-1-4-1等,你大致可以理解阵法的意义。
小时候听评书,两军对垒,必有高人摆出玄妙的阵法,比如《杨家将》中的紫微九煞天门阵,而且破法也很神奇,必须要穆柯寨中的降龙木,让人不明觉厉!
其实真正的阵法都是非常简单而实用的,比如斯巴达方阵,大约是这个样子。
还有戚继光抗击倭寇时创立的鸳鸯阵法,据说是这个样子。
回到企业情境,“战阵有列”意味着计划很周密了,公司各方面管理体系很健全,流程很流畅,但这些都不能保证企业成功,因为人总是更为决定性的因素。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勇”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勇”是指人的精神气,团队士气。
任正非说“要有狼性”;无印良品社长松井忠三说“要下定决心”,都是这个意思。
痴迷于商业模式,战略规划,业务流程再造的人,恐怕需要经常回味这句话,“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何况在VUCA时代,周密的规划几乎成了一种幻象与陷阱了。
4,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
普通中国人对历史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各种戏曲。戏里头的各级官僚,从县太爷到皇帝,他们的形象大多是侦探+法官,于是我们误以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断案子,其实错了,他们的工作核心落在一个字上,就是“农”。
我们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农业之于这片土地,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历代的统治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历朝历代,统治得以延续的原因是抓住了这个根本,统治被终结的原因也是破坏了这个根本。每次北方游牧部落入主中原,也都要放弃他们以前的游牧思维和习惯,抓住重农这个根本,否则都不能长久。
理解业务的本质,抓住业务的根本,对现代企业管理者来说,毫无疑问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看埃隆马斯克的产业,有Space X火箭、特斯拉电动车、SolarCity太阳能,Hyperloop超级高铁,Starlink卫星互联网,Neuralink人机融合。乍一看杂乱无章,以为是埃隆马斯克兴趣广泛,其实这一切都是围绕殖民火星展开的,殖民火星就是埃隆马斯克业务的本质,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他旗下的每一个单独业务。
杰夫·贝佐斯1994年创立亚马逊,从网上卖书开始做起。1999到2001年,正是美国互联网大热时期,而亚马逊的增长却一直很缓慢,因为贝佐斯大量投资建设物流中心,总面积由3万平米扩大到了50万平米,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贝佐斯浪费了大量赚钱的机会。但是贝佐斯不为所动,事实证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很多公司遭遇灭顶之灾,而亚马逊活了下来,并且在2001年互联网复苏后强劲崛起。因为贝佐斯理解亚马逊的业务本质不是单纯地网上买东西,而是建立一个新型的交易平台(时髦的话叫做生态圈),从而根本上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后来京东决定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走的也是亚马逊的路子。
大企业的衰落,大都是因为业务本质已经潜变了,而管理者却没有觉察。比如诺基亚,就没有抓住手机从通讯工具到个人终端这个业务本质的变化,结果只能是退出历史舞台。
理解业务的本质是其他管理能力的基础,比如战略思维,跨部门沟通合作,等等。
对于任何一个管理者来说,“治政有理,而农为本”都意味着要理解自己工作的本质,把时间分配到本质工作上,而不是浪费在非本质工作上。
无印良品社长松井忠三举了一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西友百货的业绩每况愈下,公司认为高层管理者的意识改变是当务之急,当时松井先生在西友百货人事部担任课长,于是花了2亿日元请了最好的培训公司来给高管们上课,结果没有什么卵用。后来松井先生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当时的工作本质,应当是重振西友的业绩,要想重振业绩,必须改革逐渐失去竞争力的综合超市的商业模式,通过商业模式的改革,进而改变管理者和员工的行动,借由行动改变来影响意识改变,这才是正确的顺序。所以意识改变是随之而来的附加效果,而不是工作的真正抓手。松井先生当时没看清工作的本质,所以2亿日元打了水漂了。
5,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
储君是国之根本。梁启超说,“二十四史,无非帝王家事”,其中储君的争夺又是帝王家事中的主旋律。为了解决储君问题给国家稳定带来的威胁,古代中国发明了嫡长子继承制,以牺牲继任者质量为代价,换来了系统的稳定。
其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继任者选择都是足以动摇根本的重大问题。回到企业管理的情境,“嗣”就是指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继任者培养。
因为企业的继任者计划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当然要一把手亲自来抓了,而且这件事情在一把手的工作清单上应当是排在前列的。
对个体来说,继任者培养也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只有当后继有人,才能帮助你走向下一个职业生涯发展台阶,如果这个岗位离了你玩不转,哪个领导敢提拔你呢?所以每一位获得晋升的管理者,上任伊始你就需要思考你的继任人在哪里。
如果你能把继任者培养这件事做好了,说明你的领导力已经不是一般的境界了。
6,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
这是在讲努力与运气的辨证。“时”就是运气,“力”就是努力。中国人是很讲究“时”的,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虽然如此,孔子还是要强调,“时”固然重要,少了“力”的支撑终归是一场空。虽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但是风势一转,猪还是要掉下来的。最终还是要靠努力,因为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总结来说,这六本(孝,哀,勇,农,嗣,力)背后的潜台词都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六本的思想在今天这个时代并没有过时的原因。如果孔老师在今天这个时代出山,执掌一个大企业,以“六本”为指导思想,也是毫无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