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果发榜在即,有一条新闻格外引起社会关注:
齐鲁网:7月12日【别人家的孩子!高三男生靠折纸特长降60分上大学】绿蚂蚱、火凤凰、黑蜘蛛…这些栩栩如生的折纸作品均出自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孙洪涛之手,对他来说,折纸不仅是爱好,还能加分!在今年高考中,他以折纸特长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自主招生降60分录取的资格。
此消息一出,即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榜,评论上万条,分成两个阵营,一部分人对孙洪涛被录取
表示反对,认为考生有背景
,是招生腐败和内幕;另一部分人则相反,
非常支持,认为开始重视特长的培养,是教育改革进步。
当然也有一部分吃瓜群众属于不明白真相,不知道啥叫自主招生,跟着瞎起哄的。
先来个知识小普及:什么是自主招生?百度百科解释如下:
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2003年,中国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
通过高考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高考降分政策,一般通过考试后招生学校会与其签订招生考试合同,签订合同后,一般可享受降低十分至几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另外还有专业选择方面的优惠,具体合同要与学校谈。
2015年起,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笔试考试不得超过两门,考核过程全程录像,以防作弊。
这条新闻本身并不骇人,但是让我震惊的是,随着中国近二十年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伴随互联网的崛起,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融合,我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变,而人的思维模式却固步自封,没有随之升级换代。
动不动就说“腐败”或“内幕”的阴谋论,反映出的是这些人高度不自信,自己做不好,也认为别人不可能成功。怪不得有网友正面回击:“你没本事就觉得所有人都是走的后门。”
思维和智力的固化广泛存在于很多人头脑中,甚至80后,90后的年轻人。它体现在认为考上大学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不务正业,没有知识含量,瞧不起看不上这些“不好好学习”的人。
是时候让这些“阴谋论”的人闭嘴了!
01
思维固化1:唯考分论实力
“如果光凭折纸就能降60分上哈工大,高考有什么公平可言?”
网上这些认为有招生内幕的人将分数作为高考录取的的唯一标准,只有高分才是学生优秀,有能力的体现,所有人都必须用这一把尺子衡量才是公平的。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才是真正的不公平,才是对教育的重大误解。
唯考分论不就是试图让历史的车轮倒转吗?一考定终身的故事还要重复多少次?这样的人嘴上喊着民主自由,解放个性,骨子里却充满了不屑和歧视。
只用分数这一个维度评估学生的后果,就是大家一门心思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高分而高分,从而忽略和无视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前我们说的高分低能,就是这个意思。
以下图片在高考前疯转朋友圈,孩子在出生后就开始进行高考倒计时,看了之后让人可笑的同时更是心惊。
能够想象这个孩子在接下来本该享受的快乐童年和学生时光,却将要并只能和沉重的课本为伍,岂不揪心?在该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处事哲学,社会礼仪的时候,“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只为了考试,从而将这些知识拒之门外。
这样的孩子高分考上了大学,也会形成惯性思维,单一追求高分的竞争。然而大学和中学的学习方式不同,除了分数,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他们以前从来没把这些当回事,没有用心锻炼和培养,甚至觉得没用,渐渐在新环境中无所是从,失去自信。
我们熟知的丁俊晖和姚明真正出名前都没有走入大学校门,但是他们都是在从小热爱的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努力拼搏,不断奋进,实现梦想,走出了国门,为国人争光,令国人欣喜。
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鼓励创业创新,这就需要鼓励孩子从小就有开放和创造性思维。而唯考分论的想法则与此背道而驰,不仅危险而且歹毒,当一个民族的人都是为了高分而奋斗的时候,就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年轻人外表年轻,内里老旧,智力强大但是思维僵化狭隘,活力和创新被扼杀,整个民族失去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02
思维固化2:轻视素质教育和特长培养
持“阴谋论”观点的人认为奥数加分可以,但是特长减分不可以,即奥数比手工高等,并起哄说:“一个破折纸就可以降分这么多,我会刺绣算不算特长?”
这种思维模式的结果是认为只有课本的理论学习才是真正的知识和学习,认为一个孩子只有成绩好,分数高,才是学习好,其他能力和特长的培养都是“不务正业”,是“闹着玩的”。
这种想法的根深蒂固,和我国过去对孩子的基础教育只注重抽象的理论知识有关。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深埋在智力游戏般的数学谜题中,学生当然没有时间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力的其他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还记得小时候听的那首歌《青春之歌》,当时听的懵懵懂懂,现在再听,才领悟它反映了当时多少学子追求个性,寻求多彩学习和生活,但是却又不被家长老师理解和支持,万般无奈的心情。
“我想唱歌可不敢唱
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
高三了,还有闲情唱
妈妈听了准会这么讲
高三成天都闷声不响
难道这样才是考大学的模样
我这压抑的心情多悲伤
-《青春之歌》”
高中阶段以前是孩子兴趣爱好的启蒙和培养阶段,是孩子接触世界,感知世界,与世界互动的最佳和黄金时期。
很多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是从小开始孕育,培养和强化的。如果这段时期忽视了孩子这方面的需求和成长,单纯追求考分,那么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一个样子。
难怪网友对折纸降分录取的新闻,颇为感叹:“终于开始重视特长了,而不是非要把所有孩子都教育城一个模样,赶着去过一座桥!”
韩寒高中时理科一直不好,但是因为从小培养了写作的兴趣,在父亲的支持下参加多个作文大赛并获奖,并在几所大学联合举办的一次比赛中,奇特的获得了“一等奖”。估计放在今天,一定又会被人冠以“内幕”和“腐败的”帽子。
韩寒的写作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和释放,但他的理科一直没有起色,无奈最后退学。没多久他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三重门》出版,再后来发生的故事造就了你看到的今天的韩寒。这应该算是一个特长生经历,成功有时需要的只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翘板而已。
再来看看我们今天新闻的主角孙洪涛,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折纸爱好的:
“最初我只是把折纸作为我的一个兴趣爱好,即使它难度很高,并且需要我付出很大精力,但是我很喜欢它,常常乐在其中,不知不觉间我就在折纸过程中度过了一天”。 老师鼓励我继续发展我的兴趣爱好,并支持我把折纸获得的技能应用于学习和活动中去”。
无独有偶,美国也有个“折纸大王”,罗伯特·J·兰从小就喜欢折纸,后来成为了物理学家,服务于美国宇航局NASA。56岁时兰选择离开工程领域,成了一名专职折纸艺术家和顾问。
只认分数,轻视特长和素质教育的想法会将孩子的天赋和创新能力扼杀于摇篮,这些孩子很有天赋,但是却未必能考出高分。
反之,对于有天赋和特长的孩子,如果能够得到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培养闪光点,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就能激发其潜能,释放其能量。即便最后上不了大学,他们也会活出自己的精彩,甚至推动社会不断创新,为社会做出特殊贡献。
03
玩可以,但是要玩出个名堂
持招生“阴谋论”观点的人认为孙洪涛的手工就是一个破折纸,没任何知识和科技含量,只是一个小孩玩的把戏,被降分录取明显是招生腐败。
这种说法不仅对自主招生不了解,也完全误解了特长降分的出发点。特长,就是你的兴趣,爱好和长处要发挥到一定高水平,超出娱乐休闲的普通标准,也就是所谓的爱好要“玩出门道,玩的高级。”
难怪网友有如下反击:
“人家是一张纸不裁剪不粘贴折出来的,自己要提前设计步骤什么的,所以理科估计不会差。”
“自主招生本来就可以降分,是一种不仅看成绩的更加灵活的招生方式,降60分录取的不止他一个啊,只是他这个很特别所以报道出来了。”
新闻报道中是这样描述的:
孙洪涛自主招生考试中报考的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他看来,折纸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复杂的数学和空间结构原理,与他报考的机械专业有内在的契合,都是通过对结构的巧妙利用来达到最优的目的。“考官看到我的作品都很赞叹,而且他们更欣赏我对折纸原理的阐述,我也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折纸和我的专业更有机的结合起来。”
正是凭着精巧的折纸特长和从容自信的答辩,孙洪涛成功打动了面试官,获得了降分资格。所以孙洪涛的手工不是“破折纸的”,而是折出了精彩,折出了水平,折出了门道。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J·兰,说“我记得开始对折纸感兴趣的那个时刻,用一些纸就能自由地制作出灵巧的玩具,真是美妙的事”。
10岁的时候,罗伯特已经能够折叠出带翅膀的小鸟和跳跃的青蛙,书中的模型也被折了个遍。“我开始想折出书上没有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开始从事自己的创作。”
在大学期间,罗伯特还将数学理论与折纸相结合,优化折纸的设计过程,开发了两个电脑程序。他发展出来的折纸理论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帮忙解决了不少工程问题。
罗伯特帮助德国一家安全气囊生产公司设计折叠模型,用昆虫足部折叠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安全气囊所占的空间。和美国一家国家级实验室合作,他成功地将一款太空望远镜的镜头“折叠”进一个小火箭里,还成功地避免了折痕影响使用的问题。
否认或弱化兴趣和想象力,就折断了孩子未来通往成功和个人实现的翅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驱动的特长培养无疑会帮助很多有潜力的人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特长发挥极致,“玩出名堂来”,并在之后系统的培养和学习中走入专业职业道路,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04
“硬知识”和“软技能”,哪个重要?
今年6月份耶鲁大学宣布拒招中国学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人看重“硬知识”,看轻“软技能”。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表现都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那么多读金融博士、经济学博士的中国学生最后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较差,都不足为奇。
而美国和印度社会既看重“硬知识”也看重“软技能”,所以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是否具有领导魅力。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
中国判断学生的标准是应考成绩一个维度,美国评价学生的标准是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多个维度。
我们的学生将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抽象理论,嚼烂了转化为考试的分数,而美国学生的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联系,同时还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并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才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这个过程也是增长智慧的过程,各种软技能就是在此过程中才逐渐得到锻炼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评价不再仅仅以知识水平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了,不同类型的复合型人才更有用武之地。就像我们今天在工作中或职场上,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是综合型和多方位的,不信你环顾一下周围的领导,同事或下属,并非名校毕业但是却担任重要岗位,承担重大责任的人大有人在;而名校毕业眼高手低,沟通不善,无法胜任工作的人也不稀奇。
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的自信,沟通力,领导力,责任感,协调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绝不是仅靠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也不是靠考试高分拥有的。
我猜如果现在让你重新回到小时候或学生时代,你一定希望父母能带你多走走看看和经历这美妙的世界;参加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文体和社会活动;或者你也想去体会一下“折纸”带给你的乐趣,让“折纸”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而不是只看课堂书本。
作者木沐,清华大学MBA,知名外企亚太区战略总监,十年以上高管经验,专注于职场和个人成长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