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员工最喜欢什么?
钱?
职位?
成就感?
也许全部都有。
问题来了……
最普遍的,应该还是“认同感”。
公司认同了员工的贡献,
---升职加薪;
领导认同了员工的付出,
---放权做事。
感到很雀跃有木有!!!
辣么,怎么获得“认同感”呢?
一、工作态度
是敷衍了事还是主动去完成,都会通过一系列量化的工作指标和工作任务表现出来。
甲、乙两员工同时被叫到老板办公室。
老板:你们去市场调查一下今天马铃薯的价格回来汇报。
甲回复:今天市价3元一斤。
乙回复:今天市价3元一斤,但由于最近台风暴雨的影响,产量削减,价格还在每天攀升。
汇报同样的工作任务,就能体现出员工的工作态度。
同理,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老板都会布置各种任务,甲觉得完成就好,乙会主动考虑“为什么”会布置这个任务。
这个“为什么”的细节态度,就有可能决定是否成功。
这也成为了领导考评员工升迁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问题驱动& 目标驱动
问题驱动:老板让我这么做,那我照做就是了。
目标驱动:老板让我这么做,是公司打算在这方面有所计划吗?若是,那我应该要把其他影响因素也顺便调查一下,列个提纲及备选方案交给老板决定。
对于多数员工来说,工作的目的是通过为公司工作而赚钱,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而没设想自己能通过工作,实现为自己工作而赚钱。
电视《爱情回来了》中的于小诺和杜佳佳就是鲜明对比。
同在数码编辑中心,同样编辑岗位,每天相同的工作内容。
杜佳佳的做法是:复制粘贴上交完工作后,就照照镜子、聊聊八卦、看看杂志、打打游戏……
于小诺的做法是:复制粘贴上交完工作后,就利用闲暇时间看专业书,自己找机会参加发布会采访写稿,参考前辈们的经验总结……
于小诺:“佳佳,准备一下,咱们俩出去做采访。”
杜佳佳:“采访?采访谁啊?“
于小诺:“反正我不想再做“人肉转贴机了“,现在系统都能自动转发了,
要咱们干嘛啊,咱们就是多余的。今天下午有一个记者招待会,咱们实地做采访,写一份真正的新闻。”
杜佳佳:“小诺姐,你这是闹哪样啊?搜搜网,爬爬文,抓别人写好的稿子,来改一改,这才是人生嘛。干嘛非得自讨苦吃去采访啊?”
最后的结果,同部门一同事婚假休息后,把负责的一个专栏交给了于小诺负责整编,而不是杜佳佳。
佳佳是为公司工作,完成就好,干嘛自讨苦吃,
小诺是为自己工作,完成的同时自己也要有所进步,因为这都会转化为日后的输出。
为公司工作的,只能成为大众员工,因为他们只是按照老板提出的问题,被动去完成工作;
为自己工作的,才能晋升为少数管理层,因为他们在完成老板提出的问题时,会主动考虑周边延伸出来的阻碍,提前想好解决方案,以供领导选择。这也是一个隐藏的自我锻炼机会。
三、做那些你能做的,做那些你有机会做的
这是成功学大师拿破仑的一句经典,也是一个宏观上的目标量化过程。
它不仅使人完成“能做”的事,而且要主动延伸到“有机会做”的事情上。
化被动为主动
日本马拉松冠军山田本一在连续获得世界冠军后揭开了获奖原因。
每次比赛前,山田本一都要乘车把比赛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出来。
第一个标志是银行;
第二个标志是超商;
第三个标志是大树;
就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标志冲去;达到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标志冲去。
几十公里的马拉松,就被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的跑完了。
起初,并不懂这这个拆解道理,只把目标定到终点线上,但跑到一半路程,就感觉疲惫不堪,被剩下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跑步,是我们都能做的;但赢,是我们有机会做的。
在能做的基础上,怎么拆解小目标,达成,再拆解,最终成就大目标,这才是我们要努力研究实践的问题。
确实,目标要高于现实,但要源于现实。
就像摘果子,跳一下有可能摘到的,才是合适的果子,
摘到一个果子,尝到甜头后,才有动力向更高的果子迈去;
一来就说要摘天上的星星下来,可能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