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恋爱之间“对话”的种种探讨,我们作为“造故事的人”,有些理解那种需要从亲密关系里听到故事的生活经验。故事究竟是怎么收尾,怎么结束,却又是截然不同。
而我想说的,却是在看到那些值得玩味的对话描述后,那种有些舒适、相识的思维接触后,把自己变成所谓的‘哲学的走私犯’。如你们所知,我也老这样。
我已经很久没有逛书店了,我对于网络本能的拒绝。但是到底为什么那么让我反感,我一直没能思索出来,直至我又好好逛了一次书店。
逛书店的过程中,很直观的就被各种封面、标题吸引。
这种吸引很浅薄,但又有效。
但是我在短时间内却忽然意识到,我在这里能迅速接触到的类别远高于我在网络上“搜索”来的资讯。
因为“搜索”围绕的资讯起点太狭隘。
要么是类别——小说、散文、摄影。要么是作者。要么是更精确的词条搜索。
而知识、阅历,甚至于很多有趣的作者是不能被精确分类限定的。
书店在呈现书籍的方式上,是模糊广义且直接的。这些新知识点的启发,你是无法用“搜索”去触其门类的。
为功利的目地去寻找的知识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世界上那么多有趣的东西,都很难以功利心挂钩——因为功利的目地通往的方向,实在太狭窄了呀。
而你原本可以开启的世界,你能挖掘的深度甚至于你能触类旁通了解的绵延,也许远比那大得多。所以不了解的东西而去询问是我一直以来的癖好。
不止极好,便寻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