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成都小家碧玉般的气质
成都金河街与那些靠近江、河、湖畔有高楼林立和车水马龙的城市大街的气质明显不同:过去的金河街上有安静闲适的川派公馆和古朴的商店;河边栽种有不少的柳树,柳枝上有婉转歌唱的小鸟;沿岸还生长有不少的古树,古树上常年栖息着不少老鸹(乌鸦),白天去郊外觅食黄昏回巢;河上架有不少中国式的圆孔拱背桥;河岸上间或还有大片绿油油的菜地。看起来它是如此安静、祥和、清新,古朴得毫无一点矫揉造作。倘若把那些五大三粗的城市街道形容为一介武夫的话,这里就是犹如天生丽质、小家碧玉般的古代小佳人。
金河街过去的容颜,就是当代中国人一直在追求和讴歌的城市画卷,这样的街道环境成都人过去一直拥有,现在因为有人不珍惜她,简直可以说是在糟践她,她过去的气质早已不复存在。她曾经拥有的朴实、田园画卷般的街道已经消失。她的容颜现在已被拙劣的整容师,按照千篇一律的城市模板整形得不可示人了。她那过去的青春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惜哉!唉哉!
现在,看似车水马龙的金河路大街,已经毫无气质可言,给人们留下的就是一条完全死亡的地下沟堑,和喧嚣又死气沉沉的钢筋混凝土丛林。这就像一首小夜曲中演唱的歌词一样:往日的爱情已经永远消失,幸福的回忆像梦一样留在我心里!
第二节 中元节烧糊子
成都在汉代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五大都会之一。成都人会过日子,老百姓的最大爱好就是游乐和观赏,原本没有的节日成都人可以创造出来。细数起来成都人喜欢过的节日不少:大年初一游喜神方、人日(元月初七)游草堂、正月十六游百病、二月初二春龙节(龙抬头)、二月十五赶花会、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九重阳登高节和十月初一的寒衣节等等。其中值得记述的是成都人过的中元节,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鬼节”,俗称“七月半鬼乱窜”的日子,这是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七月初,阎王爷要把各家各户的"鬼",就是这些人家的祖先,从阴曹地府释放出来半个月,让他们到阳间再走一遭,重新神会他们过去的时光。民间有个说法是:“七月半鬼乱窜”,为防乱窜鬼,各家各户就要接祖,先把他们接回去好好安顿下来,供他们好吃好喝。那些没人接的孤魂野鬼,由各家各户共同帮忙安顿。到了七月半又要送走祖先,送祖时要烧很多纸钱、冥财,以便祖先带走回到阴间慢慢享用。对那些孤魂野鬼各家也要帮忙打赏,让他们各有所得。
成都人特别善于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在显示自己的孝心外有些人还不忘记比富和炫富,拿成都话说就是显“洋盘”。
借中元节这个机会,各家各户都要把很多很多冥钱,装进用纸糊的大约三寸见方半寸厚的纸口袋中。这个放进冥钱的纸糊口袋叫做“糊纸”,包入冥钱的过程叫“包糊纸”。这些糊纸口袋上写有自己祖先人的姓名和一些悼念先人的语句。用白色水纸口袋包的糊纸代表银子,黄标纸口袋包的糊纸代表金子。
祭祀前要先把这些糊纸,像垒城墙垛子一样地垒成一米多高,上小下大的中空圆塔,中间放入一些易于燃烧的木材,祭祀时点燃焚烧,称为“烧糊纸”。家中有年内过世者称为烧“新糊纸”,这个祭祀过程就要复杂些,人们更要大操大办热闹一翻;为过世一年以上者烧糊纸为烧“老糊纸”,这个祭祀过程相对就要简单些。
新30号历年都在那个因扩街而腾出来的空地上烧糊纸。烧糊纸时最好玩的是他家中的孩子们,有吃有喝还有玩的(围着火堆打闹)。
阴历七月初,大人们就要开始张罗包糊纸的事情:先要去打钱子(冥币),买黄、白封套,这两种东西起码要拉满满一板车回家(显摆哦!)。拉回家后,王祖爷字写得好,就让他负责写字。那时没有油印机,只得用毛笔为每个封套写上字,他每天天不亮开始写,一直写到晚上,麻烦得很咯!
待封套写了一多半时,家人们才围在一起开始包糊纸。家里只要是闲着的人都要上阵,有时小孩子也被要求参加包糊纸。有不愿意参加包糊纸的小孩子,大人就会恐吓他说:这是不孝敬祖先人的行为,祖先人要怪他,他的肚子就要痛。小孩子害怕肚子痛也只好象征性地去参加包糊纸。包装好的糊纸堆得像几匹小山一样。七月十五的上午就要把包好的糊纸在户外垒成一米多高的塔型。垒煳纸塔的工作好玩,小孩子喜欢做,但是大人们又不让小孩子去做,因为要是垒不好,一旦糊纸塔还没燃烧就垮塌了,那是相当不吉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