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吴军老师的系列书,第一本书是《见识》,没想到今天的语量与平常差不多,可是语速不知不觉降低了,可能是更想体会吴军老师创作时候的心境,所以刻意模仿了一下,没完全读完,还差一段,明天继续。
说到见识,让我想起罗胖在《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一期讲的是关于北上广的事情,印象深刻。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脑袋都要挤进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因为一线城市可以增长见识,虽然苦是苦一些,不过很值得。举个例子,在一线城市的小朋友,大部分都应该见过各种各样的豪车,而这种情况在农村或者在三四线城市是很少遇到的,甚至压根儿都没有机会见到。这里不是鼓励说要培养势利眼出来,见得更多,才能识别的更多,这就是见识。
吴军老师曾经也说过,到达的重要性,说得也是这么个意思,见识很重要,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格局有多大,世界就应该有多大,理论上也确实如此。没有登过珠穆朗玛峰的人,是不可能看到在山顶俯瞰群山时的那种神奇画面,那种刻骨铭心的画面,让人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有个说法,头发长,见识短。不知道,为何头发长短和见识扯上关系,就好像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样,有没有事实依据,真的不知道。但是,唯一知道的是,好像确实也能找到相似的例子,有没有相关性,还真不一定,因为世界是复杂的。如果线性的讨论因果,大概率会陷入以偏概全的局面,有一种说法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前提依然是要尽可能的多见,多识,长见识越多,选择的面也大了很多。
记得之前网上很火的一篇辞职信,理由是“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后来是否一路欣赏着美景结束属于自己的路程,不得而知。可是,能够鼓起勇气,逃离舒适区,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尽管大多数人都依然选择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区别在于,离开的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环境,就有更多的机会看看外边精彩的世界,增长见识,当然,也有可能遇到一些意外状况,没关系,那也是一种特殊的见识,俗称吃一堑长一智。而后者虽然待在舒适区很安全,可是却永远无法逃离那个既熟悉又安全的环境,像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以为眼前的景象就是世界的全部,殊不知只要爬上井沿儿再看一眼,也许就能感受到见识的魅力。
最开始的时候,练习写作,憋了半天,蹦出一两个字,为什么?输入端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见识的太少,总想着自己创造一些新的东西,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创造固然重要,可是明明有巨人的肩膀,很多现有的写作手法和思路已经跃然纸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不衰,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能为了创造而创造,就像练习毛笔字一样,先要学会描摹,再临摹,最后才能自由发挥 ,而不是心比天高就可以了,空有一腔热血,见识少,自然也不会开出绚烂的花朵。
好了,今天的成长365到此结束,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