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来电话,说她家闺女,周天和他爸干了一架,动了刀了都,让我帮着分析分析拿个主意。
原因不复杂,就是他爸看闺女房间太乱了,乱到“无法忍受”了,一气之下就把闺女的被子扔到了地上,还跟着大喊: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起床了要叠被子!
闺女一看,火大了,跑过去就把他爸的被子、枕头给扔了,连床垫都给掀翻了。可闺女这口恶气还是没发出来,也可能是掀床垫的时候更来气了,拿了把剪刀就要扎他爸。
他爸原本就一肚子火,看着自己的被子、枕头满天飞更是火上浇油了,看着闺女拿着剪刀怒气冲冲的扑过来,就和闺女争夺起来了,争夺着、争夺着剪刀的塑料把就断了,闺女的手就受伤了。
“仇人”没扎着,到把自己的手弄破了,还流血了,闺女这火就更大了,气呼呼的就跑进厨房了,噼里啪啦一阵响动之后,举着把小刀又冲出来了,这次是要砍她爸。
爸爸一看这阵势,不知道是给吓住了,还是清醒了,抑或是想和闺女斗狠,站在那儿不动了,大义凛然的说:你砍吧。
闺女还真就砍了……
妈妈一直居中斡旋,总算是平息了这场战争。
爸爸没受伤。据爸爸后来跟妈妈说,闺女砍的时候也没使劲。
妈妈说:他爹让闺女伤透了心。看来,闺女这一刀,虽然没有砍出血,但却实实在在的砍在了当爹的心上。
妈妈说:估计孩子对他爹也只有狠了,经常说让我们俩离婚。看来,孩子的这一刀,似乎也砍在了自己的心上。
可问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怎么就这么“暴力”呢?父女俩之间怎么就闹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估计你也能感觉出来,就是爷俩儿的暴脾气如出一辙,而且还都不是“君子”,都是愿意“动手”的——可能“动口”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已经不管用了。
是啊,血缘在那里呢,无论是基因遗传还是十几年的耳濡目染,闺女随爸都是说的通的。
既然说到耳濡目染,那就一定能推测出当爸的脾气平常就经常发作,而且,和闺女“动手”也肯定不是第一次了——没有了爸爸的榜样示范,闺女的“濡”和“染”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而且,从闺女的(过激)反应来看,她心中极可能还压抑着很多对爸爸的怨恨,要不然被子被扔到地上这个导火索引爆不了这么大的“炮仗”——“床垫掀翻了”还不解气,还要拿剪刀扎爸爸。要不然,也不会经常的劝妈妈跟爸爸离婚了。
而且,从孩子拿剪刀,剪刀被抢又冲进厨房拿刀这个举动来看,孩子之前一定(多次)想过如果再和爸爸发生冲突自己要怎么来对付这个“作恶多端”的“坏蛋”。如果没有“预案”,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怎么可能跟自己的爸爸“动剪”又“动刀”?
但“针尖对麦芒”这事得有一个“触发者”,你说是闺女的“房间乱”触发了爸爸的“暴脾气”,还是爸爸“一气之下扔被子”点着了闺女这颗大“炮仗”呢?
我认为,爸爸的暴脾气是整个事件的“点火开关”,闺女的暴脾气则是推进器,闺女心中积压的对爸爸的怨恨就是核燃料,而闺女在此之前的苦苦思索就是整个事件的运行轨道,爸爸最后的退让和妈妈的斡旋则是“有惊无险”的着陆器。
事情已经过去了。
妈妈说:他爹让闺女伤透了心。
那就再说句伤透爸爸心的话,现在的闺女不想要爸爸,她恨不得没有爸爸。
可能,等她长大了会后悔,会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但现在她似乎决心已定。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