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的文章,搬家搬过来的
2014年5月31日是交流项目的最后一堂课,一周后期末考试,所以现在其实是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时间飞快,一晃一个学期,但我相信当我回顾往事的时候, 这段经历是大学期间最灿烂美好的时光了。
关于“见识”
交流项目不像真正留学项目那样能够在国外呆上几年时间,在学习知识和融入当地社会程度上肯定不及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小。虽然说时间短,每个人都知道这里认识的人半年后就可能不会再见到了,但这里依然能交到很多朋友。人生最难得的事之中往往就是迈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走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并且看到了更多的人的性格和故事。一个人的成长不就是由故事堆起来的吗?一个有故事的人看的东西多了,就变得心平气和了,走万里路的价值应该就体现在这里吧,打破固定模式,“破坏性创新”。
在上海,经过小学、初中、高中一路上来,经常有“碰巧”发现你同学的小学同学和你是一个高中的,然后人人都不由感叹一句:“世界真小啊!” 仔细想想这当然是很可能的,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父母的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落入的是哪一个圈子,大家的想法、价值观和条件都差不多(个别人除外吧),于是你能思考的东西就这么些,你所追求的东西和一些重大问题的选择很可能就和别人一样。国内的氛围其实还是有点压抑的,看看国外的自由生活然后看看自己原来过的生活,只能用“枯燥”来形容,work hard and play hard这句话在国内只有前半句是被认同的,实习就业考研才是“正经人”唯一该考虑的事,而能称得上思想独立的人太少。我在这里学到最有价值的一句话就是: “所有的选择的出发点都在于能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出发点错了,人就成为活在别人世界里的配角。这句话看起来像废话,但能够琢磨透,会有新的发现。
其次要谈的是“文化差异”
都说海外亚洲留学生抱团很普遍,如果说只是生活方面互相照顾也在情理之中吧,但如果到了学期结束,交流项目的其他人对一些人毫无印象,这种情况就很可悲了。 我身边有好多这样的例子,不是说要刻意去接近陌生人,而是希望更好的融入新的圈子,和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中国人普遍保守是骨子里的。我看到高晓松主持的《晓松说》电视节目其中一集说的挺有道理:一个国家里如果唐人街很庞大,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因为不能融入社会的表现,我在这儿划一块地盘,我自己玩自己的,在这里才有安全感。在其他国家人看来中国人就是有些排外,于是逐渐疏远你们,我相信肤色的差异会起一部分作用,但我们能做的只有去接受它然后努力尝试,不是么? 所以,英语就算是再好,雅思、托福天天做练习,中国人和其他国家年轻人之间仍旧有一道坎,这或许是国内环境逼出来的,学了十几年英语不会好好利用,我想不出比这更浪费时间的事了。
国外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圆,中国在经济上确实进步神速,国内的未来发展还是不可估量的,欧洲适合养老,人懒假期多度假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