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时区图如下:
2、世界时区由来
在农业社会,世界各地一般采用各自的地方时。十九世纪随着长途铁路运输的发展,1870年代加拿大铁路工程师弗莱明首次提出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1883年11月18日,美国铁路部门正式实施五个时区。1884年华盛顿子午线国际会议正式通过采纳这种时区划分,称为世界标准时制度。
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例如,中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晚1小时。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当地时间相一致。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慢1小时(比如2点拨到1点);凡向东走,每过一个时区,就要把表拨快1小时(比如1点拨到2点)。并且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3、理论时区
理论时区以被15整除的[经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7.5度,即每15°划分一个时区,这是理论时区。
理论时区的时间采用其中央经线(或标准经线)的地方时。所以每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个小时,相差多少个时区,就相差多少个小时。因此推算,东12区与西12区为同一地方,为避免同一地方日期却相差一天的矛盾,提出[国际换日线]的概念,国际换日线东侧比西侧迟整整24小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英语:International Date Line),又名国际日界线、国际换日线或国际日期线,这条子午线由于穿越陆地,而在陆地变更日期既不方便也不可行,故实际使用的国际日界线是一条基本上只经过太平洋表面的折线。
原理是从零度经线所在时区向东每跨1个区间时钟就拨快1小时,而向西每跨1个区间时钟就拨慢1小时,如此一来,到了另一端经线180度附近,就会有24小时的落差。为解决日期紊乱问题,大致上以180度经线作为日界线;由于照顾行政区域的统一,因此日界线并不完全沿180°的子午线划分,而是绕过一些岛屿和海峡:由北往南通过白令海峡和阿留申群岛、萨摩亚、斐济、汤加等岛屿到达新西兰的东边。
须注意的是,由西向东越过此线(从北京飞往纽约)日期需减一天;由东向西越过此线(例从纽约飞往北京)日期需加一天。
公式:相差经度÷15=相差的小时
口诀:往东减一日,往西加一日
例如:于2011年4月8日15:45向东飞行跨过此线,时间应变为2011年4月7日15:45。
4、法定时区
为了避开国界线,有的时区的形状并不规则,而且比较大的国家以国家内部行政分界线为时区界线,这是实际时区,即法定时区。
5、时差计算
时差的计算方法:同减异加,东加西减。时区的数值大的时间早。
“同”指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则两时区相减,(例如东八区和东五区都在东时区,则8-5=3。)“异”则相反。
遵循一张零时区居中的世界地图,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则同减异加的结果加上已知时区的时间。否则为减。
例1:已知东京(东九区)时间为5月1日12:00,求北京(东八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12:00-(9-8)=11:00,即北京时间为5月1日11:00。
例2: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伦敦(中时区)的区时。
伦敦时间=12:00-(8-0)=4:00,即伦敦时间为5月1日4:00。
例3: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
纽约时间=12:00-[8-(-5)]=-1:00+24:00-1天=23:00,即纽约时间为4月30日的23:00。(注:当算出的区时为负数时,应加上24:00,日期减一天,即从5月1日变为4月30日)
例4:已知纽约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东京的区时。
东京时间=12:00-[(-5)-9]=26:00-24:00+1天=2:00),即东京时间为5月2日2:00)。(注:当算出的区时大于或等于24:00时,应减去24:00,日期加一天,即从5月1日变为5月2日)。
参考: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