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迅速普及,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信息处理的集成化、信息反馈的模块化在迅速的改变着这个世界,人们前所未有的感受着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百年育人”的教育行业,更是面临着如何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水平的问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已经势在必行。我们通过“百度”搜索关键字“教师信息素养”进行检索,搜索到了多达2562635篇的相关网页。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信息全球化浪潮扑面袭来,人们犹如逆水行舟,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弃儿;如果善假以物,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如在此次远程教育学习中,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这个平台,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条件,为我们创造了“秀才不出门”的学习方式,充分证明了信息世界资源共享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教育的今天,要求我们必须发现采用新的模式、新的战略,在终身学习理念下不断追求新的高峰,能在信息海洋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下面是我在信息网络中学习的收获。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1992年,美国的ChristinaDoyle利用循环问卷的方法,集合全美各地136位受访者的意见,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自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用信息”。现在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就是对信息(涵盖多种信息源)有效地检索、评价和鉴别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且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是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等有关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提高人的素质关键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各种品质的综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础条件。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否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将是教育成败的 关键。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掌握现代教育技术1.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主张通过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强调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媒体(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改变传统、落后、刻板的教学模式;强调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不断更新知识等。2.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运用教学设计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以教学理论和学生理论为指导。不同的学习理论其教学设计原则也有所不同,应很好地进行学习和领会。二是不要形成单一的固定模式。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师所采用的策略方案和过程模式可以有不同的风格。3.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探求规律、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从事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工作,必须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这是促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教学研究还可以指导和促进教学,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必须通过教学研究来总结与提高。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是责无旁贷。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成为教师素质中的另一个典型素质。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教育工作和终身学习的手段,这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特点,是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二、具备创新教育思想与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要靠创造型教师来培养。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都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具备创新教育思想,应该自觉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时间和空间,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原则和规律,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指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现代型教师。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品格。此外,教育工作是繁重而连续性的劳动,既无上下班的明显界限,又无限定的教育区域范围,这种特定的生活环境及工作的特点,需要教师消耗大量的体力,因而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就难以胜任工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为学生树立了楷模。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保罗·朗格朗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动摇了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看成是仅限于在中小学里和大学里、为年轻人工作准备的一次性的传统教育思想,使人们认识到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未来的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地再培训自己。具有应用新型学习工具的能力,如远程教学、应用网络等。除了接受业务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外,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提高对现代教育的认识,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层次 在实施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精通专业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博“学”多“采”,兼容并蓄,广泛涉猎其他专业与门类,了解并掌握多领域的知识,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专多能、一精多通、拥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教师。新世纪的教师,应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尖端科技有一定了解。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满足他们多方面的知识需求,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造福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