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在用面包机做面包的时候,总忍不住想起小学时听过的励志故事。
甲国做的显微镜片里总有气泡,乙国的出品便没有,甲国攻关科研良久后仍无所获,最终只得出大价格向乙国购买此项技术,在将乙国提供字典厚度般的技术文件研究完成后,发现关健只有两个字:拌拌。简单说,他们与高手只差一步,将原料搅拌均匀既可做出无气泡的显微镜片。
这种两字千金的故事其实在很多领域都适用,确切说,我们在进入某一领域后总要有一个从生到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伴随很多类似上面故事中这种“只差一步”、“只错一着”、“只需拌拌”的情况。
比如做面包时如果好死不死的将酵母与盐拌在一处,或者忘记了做面包要用专用耐高糖酵母,随手抓袋做馒头的酵母投进去,或者将酵母同黄油放到一起,那么面包做不成功这事儿便有了很大概率。
很多时候,看似只需几个字就能说清的小窍门,其实是许多人许多年的经验总结。
从前,做为一个在做面包这事儿上有点儿半吊子常识的外行者,我经常会对网上晒出的那些面包失败作品照片表示疑惑,怎么可能失败呢,怎么会做不成功呢?
后来,亲眼得见老娘身为纵横厨房多年的老手,在攀登做面包这颗知识树的过程中,犯了若干新手才犯的错误,才明白原来任何人在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都要有一个从生到熟的过程。
下面便是我对自己和身边小伙伴们做面包时常犯错误的总结清单,供广大烘焙新手们避雷之用。
这些错误包括但不限于:
用蒸馒头的普通酵母做面包。
做面包前没有将酵母粉提前从冰箱里拿出来激活。
和面时把黄油和酵母一起投进面桶里。
面团没有充分和到延展程度,便被拿去发酵。
醒发时没有在烤箱中放杯热水制造蒸汽,只顾了温度没注意湿度。
做黑麦面包时居然全用黑麦面粉和面,没有加入同量普通面包粉,导致面团发酵失败。
可以说,在面包的制做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与最终结果,而生手与熟手之间的主要区别,也正在这里了。
量化讲,一个人从生手到熟手的过程中隔着少说有一百个做坏面包间的距离。
那句歌词唱的极俗,可是却说的极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其实,比别人更容易成功的人只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而且主要是教训。
然后,就是善于学习,能比别人更快发现个中窍门(也有人管这叫捷径)的人。
少走许多弯路的同时,也能把同行人抛在后面。
而且与之相伴的,是这个最先成功的人者多半比别人练习的更勤奋。
如果上述各点都能做到,多管齐下的结果,就是这个聪明人会将同行者们且越甩越远,差距也由此呈现。
于是多年之后,大家完成有如两个世界的人一般,但是,这个真的不只是别人天生聪明一类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实是求是的努力起到效果才是个中真义。
做面包如是,做事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