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学习了一首很美的诗《听听秋的声音》,为了帮助孩子深入理解“叮咛”的内涵,我启发孩子联系自己生活的各个场景,来说说父母是如何叮咛的?有孩子说,上学时妈妈说: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有孩子说,吃饭时妈妈说:多吃点,才能补充更多的营养。有孩子说,睡觉时妈妈说,早睡早起,身体健康……孩子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为了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爱,我又追问孩子:妈妈的叮咛藏着满满的什么呢?孩子们不出我意外地齐声回答:爱!我满意地鸣锣收兵了。
早晨我和大姐走出家门,在路口分开的时候,大姐突然对我说:没忘拿什么吧?我当时就升起一丝担心,脑中迅速回放,心中没有感受到爱的温暖,反而有一些着急,我自己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地离开家了,姐姐一句话瞬间让我心神不宁起来。这样的叮咛带着不安与不信任,给我造成心灵的紧张。看似在爱,反而添了乱。
经历过很多遗忘之后,我开始总结经验,慢慢懂得用好习惯懂得规避遗忘,让生活调整地越来越有序,生活顺畅多了,心情也轻松很多。遗忘也好,犯错也好,每个人体验多了,感觉烦恼了,自然会调整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变得自立与自律起来,才会成长起来,更好地面对生活。所以作为家长,要把担心放下,不要反复叮咛,教会孩子生活就好,不要让无形的不信任借着爱的名义,剥夺孩子自己获得成长的机会。
正如《高效能人士七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在儿子成长中遇到困境时,不遗余力地用积极的态度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但事与愿违,这一切不但徒劳无功,反而对孩子自尊心是一种打击。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们的确觉得孩子“不如人”,所以不论态度和行为表现的多么想帮助孩子,都是很有限的。表面的言行传达出真实的信息就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反复的叮咛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你不行,你很容易忘记东西;你不行,你会不注意听讲的……
孩子无需改变,需要做出改变的是父母,不是改变外在的言行,而是改变我们看待外界的观点。正所谓,我对了,世界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