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我和爸爸妈妈在北京,西城区的一家餐馆吃饭,去那家餐馆是冲着山西面食去的,但发现除了面食,他们家的饭菜都很好吃。在北京的那一阵子我们经常去那一家吃饭。那时候小表弟还在北大读书,我们四个人点四个菜,还吃不完。令我们念念不忘的是一道家常豆腐鱼,菜量大、汤鲜、味美、色白,完全符合我们对这一道菜的猜想和期待,就连小表弟这标准的吃货,也留连忘返,有一次还把剩下的鱼块和黄豆芽带回了宿舍。
后来几次去北京都要去那个餐馆吃一次,去年和爸爸妈妈上北京,又照例去那个餐馆吃饭,可是怎么也找不见了,那一片的商铺全都关停了,好像要建一个大型的写字楼。这世上除了变可能没有什么事情是永恒的吧!那个餐馆,那道豆腐鱼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后来受了这道菜的启发,我做了一道牛奶鳕鱼、一道豆腐鱼,味道都很好。
我有一个毛病只要在饭店吃一个什么好吃的菜,回来就要试一试,而且这些菜品和解题一样,也讲究触类旁通,会做红烧肉了,就会做红烧鸡腿,红烧鱼……会做卤鸡翅,就会卤鸡蛋……
中国人做饭讲究色香昧俱全,其实比起烘焙,中国菜更富挑战性,烘焙讲究的是精确,只要按比例、按步骤、按重量去做,就一定能做成。而中国菜则不然,一样的材质,一样的佐料,一样的灶具,一样的火侯,不同的人炒出来,味道大相径庭。
今天某人心血来潮想要吃油馍,而且很想学做油馍,我就在旁边一边指导,一边看他做,没想到他还做的有模有样,看来平常是我的高标准严要求让他远离了厨房,以后得多偷偷懒。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讲的: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勤俭、坚忍联系在了一起。
怀念的一道菜已经和过往的记忆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