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东风从2015年刮起,国内市场先后出现了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等多种共享经济体,一时百花齐放。彼时移动互联网的投资机会逐渐消退,狂热的资本在寻找下一个市场增长点。于是2016年起,共享业务成为了新阶段的资本宠儿。
现在在再回头看已是2019年,三年过去了,风口撤去,大浪淘沙,市场渐渐归于平静,如以往的创业潮一样,能幸存下来的创业公司,屈指可数。
昔年共享单车的三强:摩拜、OFO和小蓝单车,如今只有摩拜在美团爸爸的庇佑下获得还比较滋润,但是美团也疲于应付巨额亏损,于近期宣布共享单车业务开始涨价。昔年风光无比的OFO,在年轻的创始人刚愎自用下,彻底断绝了所有融资来源,在2018年9月份以后,一直于破产的边缘疯狂试探,创始人已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限制消费。小蓝单车则是在宣布破产倒下后,被滴滴接手运营。后起之秀哈罗单车在阿里巴巴的扶持下,逐渐与摩拜形成抗衡甚至超越之势。
共享单车,一个当年被无限看好的刚需行业,如今并没有盈利;
倒是另一个被嘲笑为盲目追逐风口、被王校长立贴证明能成直播吃翔、坚决不看好的共享充电宝业务,在风口退去的时候,平稳着陆,并且活的很滋润。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市场也是,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故事里,而是必然的结果。
2016年8月的一个下午,北京机场的候机厅里,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在等18:00飞往杭州的航班,刚刚结束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视频电话会议,口干舌燥。手机却不合时宜的弹出的一个红色警告:电量不足20%。唐永波无奈一笑,看来必须得去便利店买个充电宝了。想起自己去年买的充电宝,只在机场用过一次,便搁置在家里吃灰了, 难道这次又要买一个“一次性的”共享充电宝么?如果在机场有那种可以随充随还的共享充电宝就好了。
候机厅里转了一圈,还真没有做共享充电的。
那就我来做吧。
说干就干,回到杭州,唐永波就拉上当时还在做空格的几个合伙人,一起琢磨起了共享充电宝。
创业是艰难的,是不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何况是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上,最容易被认为是在盲目蹭热度的。
很多人认为共享充电是个伪需求,现在快充技术都这么发达了,共享充电还能做几年呢?
然后创业者是开拓者,就是要做大部分人都不看好的事,哪怕最后粉身碎骨。
在自己坚定了想法以后,唐永波便着手开始战略规划。有了空格的失败经验,这次二次创业,谨慎了很多。共享充电宝业务是一个长期的战场,市场很大,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渠道运营队伍去征战四方。设备的铺设和运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一个充电宝,99元的制造成本,每充电一小时便可以收入1块钱,如果一天充两次,每次一块钱,则每天收入两块钱,最多50天就可以回本,而一只共享充电宝的循环次数能够达到800次,意味着一只共享充电宝从上线开始,至少可以服役400天。真算下来,这确实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确实如预期的那样,小电科技的努力付出,获得了超出想象的回报。在开始铺设达到一年以后内,订单量便获得了超百倍的恐怖增长。在2018年中,就达到了日均百万订单的规模,2018年底,便实现了全面盈利。
最被看好的共享单车都没做到的事,被最不被看好的共享充电宝做到了。
很多人嘴上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在外游玩手机没电的时候,不还是得乖乖去借个共享充电宝么。
也许电池技术会获得质的突破,也许人们某天会告别一天n充,不再为手机的电感到烦恼。但是在中国,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过程,没有低于五年的,这就给了小电科技以时间来寻找新的增长点。也给未来的小电科技,带来了无限可能。